市场热情高涨的形势下,杨盛除了附近的山坡,还在三四公里外的山上都种上了“金银花”。“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跟金银花有关,专职做金银花生意的就有数百户”。
相关数据显示,隆回全县从事金银花种植的花农18万人。2010年种植面积21万亩左右,年总产1.2万余吨(干花),约占全国金银花总产的50%,约占全国灰毡毛忍冬总产的70%。
“入药典”的喜与忧
不过杨盛等人眼中能入药的金银花,2005年前并未列入《中国药典》。官方宣传报道显示,当地意识到“技术落后、品种杂以及没被录入国家药典等诸因素是制约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一处处‘软肋’,其中最主要的致命因素就是没有被录入国家药典。”报道中提及,当地作出种种努力,灰毡毛忍冬得以列入《中国药典》2005版,并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记者注意到,文中未提及当地金银花在药典中实际被归为“山银花”名下。而在隆回县政府网站关于当地金银花产业的报道中,也大都是以金银花而非山银花的名字出现,比如,2010年,隆回县举办“中国湖南(隆回)首届花瑶金银花节”。
杨盛回忆,“改名”后的最初几年,他并未感到市场对隆回金银花有何区别对待,“但时间一久情况就变了”。杨曾送货到一些药厂,对方不允许药材卸到厂内仓库,而是让卸到较远的乡下仓库,也有厂家开始拒收他们的金银花,“尤其是一些大的采购商”。熟识的药厂告诉他现在“很难办”,药品成分里标注的是金银花,使用“山银花”就涉嫌作假,而更改药品成分也不容易。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字之差”,让南方原本所占的70%金银花市场份额很快归零,致富花成了“伤心花”。不过,杨盛坦承,他个人是知道被归为“山银花”的,但并不清楚意味着什么。当地花农至今说起自己所种植的药材,还是称为“金银花”,沿用自古的传统。
对此,湖南隆回县原政协副主席夏亦中19日下午介绍,当时申请将灰毡毛忍冬列入药典时,湖南上报的药材种类为金银花,但药典收录后将其列为山银花名下。夏亦中印象里,隆回方面起先并未发觉一字之差。从2007年开始,隆回多次向药典委反映,要求更名,但未获回应。
而一系列名号、认证的获得,也让湖南方面有理由相信,对山银花与金银花之分,似乎没那么敏感。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隆回金银花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公告2005年第25号);2005年,隆回金银花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011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启动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隆回金银花列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药材资源。
“地主家的儿子改姓了”
金银花和山银花名称的通用曾被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九间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嘉坤,作为中药材应加强监督管理的例证。刘嘉坤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曾向媒体表示,2005年版、2010年版《中国药典》均规定,湖南省隆回县、重庆市秀山县等当地传统主栽品种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已归类为“山银花”,然而,出于种种需要,当地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甚至部分科技人员对外仍称之为“金银花”。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乱相”。杨盛认为,药典认可的“金银花”产量,满足不了市场,他了解到一些企业还是悄悄地用“南方金银花”代替金银花使用。
北方一位要求匿名的药材采购商也告诉记者,药典将“金银花”、“山银花”分列前,采购商从品相上能分辨出产地,称谓有时候也是按照产地。之后药典虽有规定,但最初几年市场监管并不严格,二者经常被混用,有采购商将价格较低的山银花掺在金银花里卖个高价。
“都是地主家的儿子,一个儿子原来有大名,另一个儿子没名,或者一直叫着土名。后来终于有名了,但被改姓了,在外人看来已不是地主家的儿子了,”杨盛认为,现在的名字让“另一个儿子”很吃亏,“没名儿时还能花地主家的钱,被改姓后继承不了地主家的遗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