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食库存看,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透露,截至2013年底,我国拥有遍布城乡的各类粮食仓储企业1.9万个,仓容总量超过3亿吨,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100倍。
“目前国内玉米和水稻库存是历史上最多的时期,库存的个别品种甚至达60%-70%,粮仓里的粮食够全国人民吃半年以上。这样的库存储备,说明我国整个粮食安全形势处在比较好的时期。”程国强说。
新湖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时岩认为,把谷物进口大增简单与粮食安全的忧虑联系起来是比较夸张的。政府的粮食库存目前比较充裕,现在政府考虑的短期问题可能不是粮食安全,而是如何让市场消化储备。
粮食收储政策需调整
当初为保护农民利益而建立的收储制度,在实行了差不多10年之后,在稳定市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造成了当今粮食库存增多和境内外粮食差价大的遗留问题。
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介绍,收储政策的初衷是考虑到当年国内小麦价格低于国外价格,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加之粮食价格如果没有政府调控,市场和农民的预期得不到保证,极易引发低价时抛售和高价时惜售的情况。
收储制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抬高了国内谷物价格,加大了粮食库存。据报道,去年中储粮收购了近9000万吨粮食,但大量托市收购的粮食由于价高卖不出去,粮食加工企业缺乏兴趣,只能堆放在仓库中,中储粮仓容吃紧。
一边是粮食进口量扩大,一边是国内库存难以消化,新的两难局面亟须管理层予以解决。业内人士指出,要加快农业保护政策的改革力度,尽快调整粮食收储政策,理顺粮食价格机制。农业部贸促中心主任倪洪兴说,目前粮食库存已难以消化,随着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拉大,临时收储政策将难以持续,未来将做调整,强化企业作用。
有关专家建议,解决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倒挂,一方面要形成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的机制,国家不再干预粮食价格,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促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平衡。另一方面,要通过推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营规模扩大等方式,尽可能放缓国内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速度,保持国内稻谷和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