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材料显示,“在农危改任务下达到各县区的建设时间已过半,但各县区2013年农危改竣工率均较低。”当时,此次地震的震中鲁甸县农村危 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开工率只有59.08%,排名昭通全部11个县倒数第二;而竣工率方面,鲁甸县仅有0.08%,排名全部11县倒数第一。
农房危房改造推行难
在全国来看,危房改造推行难几乎成为通病。有学者专门撰写论文指出,危房改造受阻的主要原因在于留守村民的综合素质较低、资金来源不足。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扶持力度,但危房户本身经济基础差,自筹资金难度大,资金的短缺是显而易见的。
长期从事农村居民建筑研究的高永昭也坦言,除了在抗震意识和经济条件上的限制,国内抗震农房的推广也面临缺乏强制监管措施和专门技术标准等问题。
事实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居民建筑并未受到社会及监管部门关注。高永昭介绍,考虑到执行问题,国家建筑行业各类规范制度都将2层及以下的农村房屋排除在外,农村房屋完全农村工匠自行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8月,云南省审计厅对全省20个县的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进行审计调查发现,在危改项目实施中,经济最困难的农户仅靠国家补助部分无力拆除重建,居住条件无法得到改善,难以体现政策初衷。
而这种情况也使得国内农村出现大量不规范居民建筑,且至今仍广泛存在成为安全隐患。每次地震之后,农村地区也往往出现房屋倒塌损失惨重,成为重灾区。
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经修订完善,但作为导则,并不具有强制性。2013年,四川省又出台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技术规程》(《规程》)出台,并在抗震设防区采取强制施行。
2013年,云南省也出台了《云南省农村民房建设抗震设防技术导则(试行)》。据2014年4月的 《云南日报》报道,《云南省农村民房建设抗震设防技术导则》,免费发放全省各乡镇,作为农村群众建房的技术依据,但云南全省仅印制了6万本。
参与制定上述《规程》的高永昭介绍,《规程》出台后配合危房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进行,但在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监管机构,而且农村分布广泛、分散,让强制执行也面临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