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种粮大户的隐忧:种植技术的短缺最致命
2014-08-05   来源:二十一世纪   

  显然,造成两种农业形式冰火两重天的一条重要因素在于经济作物与粮食的属性差异。副食的匮乏会影响生活质量,而如果粮食发生了短缺则会引起严重后果,所以国家不得不平抑粮价,利用补贴的方式保障粮食种植者们尚可获得微薄的利润。但深层次的问题似乎还有待解决——我国对粮食种植的补贴并不比诸如美国、巴西等国的比例更低,但为何他们的玉米、大豆漂洋过海万里跋涉之后仍然比我们本土的粮食更便宜呢?

  把耕地连成片是很必要的手段,这样原本只能靠人力完成的程序可以用大型机械来替代,降低耕作成本,这也正是“种粮大户”这种农业形式受到关注的根本原因。然而这样一种本该皆大欢喜的农业模式进展得并不顺利,我们是否应该再找找别的原因?

  在种粮大户推广的过程中,农机技术一直是被强调的重点,但实际上种地这件事,撇开水利设施不说,还至少需要四种技术的支撑:种子、农药、肥料和农机。农机是最直观的环节,却并非对成本影响最显著。以肥料为例,很早就有统计表明中国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撒入了约35%的化肥,是其他国家平均施用量的7倍,这一方面是因为施肥技术的落后导致了浪费,但更大的原因是由于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有机质流失,从而引发了恶性循环——想要保证粮食产量就必须逐渐加大化肥的使用量。相对而言,在京郊的特色种植园中,情况则有很大的转变,农民们在草莓种植前半年就准备好了有机肥开始发酵,以保证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此外,很多新兴的肥料技术如腐植酸混合肥也开始在这些种植园中投入使用,化肥施用量可至少减少一半而不造成减产,配合先进的育种技术与除草除虫除菌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了产业的附加值。

  可惜的是,这些好的技术都没有能够在种粮大户中推广开。我们在支持种粮大户的发展中,主要着眼于土地流转政策与融资问题,对于技术的关注度则明显缺乏,本应当通过“1+1>2”的公式获得额外的收益,最终发现只不过是把原有的土地机械地连成了一片,这也就难怪农民们对于流转的态度不是那么热情主动了。

  更多的问题或许还没有爆发出来,因为投机心态的蠢蠢欲动,有不少加入到种粮大户队伍中的,是对土地只有依稀感情的人,他们多年来或商或政,早已忘记如何种地,如果真的一头扎进去,投入的资本却长期得不到回报,最终的结局又将如何?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0-144287-1.html

标签:短缺 致命 技术 种植 大户 种粮

上一篇:地方政府举债招商:一贫困县欠债达20亿
下一篇:河南农民挖出200斤重炸弹 当宝贝藏家中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