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这一农业产业形式,能够加快土地流转,降低融资难度,但种植技术的短缺是致命伤。
近日,央视不断播出种粮大户及新农业主题的节目,明确提出对“种粮大户”这种产业形式的支持,并释放了一条具体信息,即加快土地流转,降低融资难度,做大做强“种粮大户”,这也表明了国家对于农业一贯的支持态度。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郊区,特别是昌平、顺义、平谷、怀柔与大兴,另一种农业形式也在蓬勃发展中,很多农民承包或利用自有的几亩地,开始种起了以草莓为代表的副食。这些农民多数具有较强的种植技术,有能力种植高附加值的作物。
尽管同为新兴的农业模式,这两种模式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先说京郊的特色种植业,其发展基础显然是因为北京这样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以草莓为例,粗略统计截至2013年全北京的种植园总面积近1万亩,以每年每亩产量5000斤的水平计算,这些草莓园每年可以提供总计5000万斤的草莓,多数都在北京本地消费。即便如此,春节前后的草莓仍然供不应求。草莓价格的高企也引起了一连串连锁反应,位于小汤山附近的农地租金每亩已涨至7000元以上,草莓园看护人员的薪水达到2500元左右,其他诸如草莓专用肥、草莓苗、地膜等相关生产资料的价格都普遍看涨。不过这并不影响农民们扩张的热情,从2006年到2011年,北京草莓种植面积扩大了五倍。这并非是一种人傻钱多的击鼓传花游戏,据一位刚刚加入草莓种植大军的农民讲,头一年的每亩收益在扣除所有成本之后接近一万元,而那些种植老手们的收益则超过了三万元,这正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原因。
种粮大户的特点则在于“大”,动辄成千上万亩的种植面积并非普通人可以完成的任务,尽管很多地区的年租金不足1000元,但如果种上1万亩,那就是1000万,并且需要以现金或粮食的形式付给农民,这对于种粮大户的资金链是很大的挑战。在央视的节目中介绍了不少尝到甜头的种粮大户,有一些实现了每亩1000元左右的收益,但是这其中很大程度依赖国家对农药、化肥及农机相关生产资料的补贴,而扩大种植面积带来的显著成本降低的优势似乎并未体现出来,实际上不少种粮大户甚至表示没怎么赚到钱。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租金并不高,农民们仅仅通过土地流转解放了劳动力,并未获得可观的收益,这也导致农民们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并不高,需要政策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