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市收购越来越“走不动”
除了大量收储造成库容紧张外,长期实行的托市政策在其他方面也遭遇了“天花板效应”,使得这一惠农政策的执行日渐陷入困局。
一是粮食经纪人“截留”托市政策红利。在宿州市一处国有粮食收购点,记者遇到了前来售粮的当地农民刘红军。他告诉记者,自己当天销售小麦1.7万斤,拿到了2万多元现款。
然而,和普通农民不同的是,刘红军此时的身份是粮食经纪人。自从托市收购启动以来,他就和家人一起开始在周边乡镇收购粮食,平均每天收购4万多斤。总计收购约100万斤小麦。按照比托市价低3分钱的收购价,除去油钱、路费等各种成本,每斤赚1分钱左右。
记者在安徽多个粮食收购点看到,类似刘红军这样的粮食经纪人还有很多。中储粮宿州直属库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市有1000多个粮食经纪人,大的有2~3辆农用汽车,小的用三轮车运输,收购量占粮食收购总量的百分之六七十,农户自己来收购点售粮的仅占3成左右。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记者了解到,粮食经纪人的大量出现,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不少农村流行卖“地头粮”息息相关。在小麦大省河南,中储粮安阳直属库党委副书记尚社民介绍,当地老百姓目前卖“地头粮”的在40%左右,近年来这一比例还在增长。
河南滑县王庄镇种粮大户张登云表示,国家启动托市价的初衷,本来是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现在因为种种原因,粮贩子锁定了农户到国有粮库的“最后一公里”,做起了旱涝保收的生意。“国家的钱没少花,种粮农民却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应有的实惠。”
二是粮价长期倒挂影响粮食市场健康发展。包括粮食加工企业在内的多方市场主体提出,自2006年托市政策实行以来,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一路上涨,头几年甚至以每年0.1元的价格走高。这种单方面的只涨不跌行情,扭曲了正常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了国内与国际、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等多重“价格倒挂”现象。据悉,从2012年起,国内麦价就开始高于国际麦价。截至目前,进口小麦价格在2100元/吨至2300元/吨,而国内小麦到达南方港口价格为2600元/吨,每吨高出进口小麦超过300元。
湖北省粮食局一位负责人表示,现在的托市价,长期下去肯定行不通。“按理说,粮食价格涨跌并不固定,托市价格却一直在上升。这种办法把粮食市场扭曲了,国有企业背上了大包袱,越来越难以为继。”
三是大量粮源“滞留”国有粮库,带来国家资金浪费。中华粮网分析师焦善伟表示,随着政策收储量的逐年增加,粮食仓储也产生了大量成本。“以河南为例,最高时的收购率达71%,从粮食入库到出库,中间产生的收购补贴、保管费用、农发行贷款利息等,加起来每斤小麦有2角多钱的‘沉默成本’。如果能把这些钱补给农民该多好。”
构建粮食目标价格体系
要过三道关
业内人士表示,多年来执行的托市收购政策,有力推动了国内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切实保护了种粮农民收益。尤其是在国际粮价波动期间,充裕的国内粮食库存保障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粮价,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随着托市价格的日益走高,这一政策也逐渐逼近“天花板”,未来恐将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