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涨跌并不固定,托市价格却一路上升,结果扭曲了粮食市场价格,国有企业包袱越来越重,当下的小麦“托市困局”具有标本意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待升级。
针对夏粮“十一连增”后的收储情况,记者在山东、河南、安徽、陕西、湖北等粮食主产省进行了调研采访。多年来的托市政策稳定了农民收益,是国内粮食连年增产的重要推动力。但一些地方出现的共性问题不容忽视:连续的政策性收储使得大量粮源进入国家库存,造成局部地区仓容紧张;一路上涨的托市价引发“天花板”效应,形成多重“粮价倒挂”现象。
农业专家表示,某种程度上说,当下的小麦“托市困局”具有标本意义,有关部门应统筹考虑,以构建目标价格体系为切入点,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仓容紧张日益凸显
在小麦主产区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区粮食局副局长宋长生告诉记者,“自5月30日安徽启动小麦托市收购以来,前期还有部分粮食加工企业零星收购,然后就大都是国家粮食收储企业的托市收购。截至目前,90%的小麦收购都是政策性的托市收购。”他表示,在面粉行业不景气的背景下,不少粮食加工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由此导致大量粮源进入国有粮食库存,给仓容带来很大压力,一些农民未来可能出现卖粮难。
丰收带来的类似“烦恼”在湖北省同样存在。该省粮食局副局长费仁平表示,当前全省国有粮食仓库爆满,仓容紧张,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不久后秋粮上市将很可能无处安放。
据了解,目前湖北省正在加紧维修危仓老库,预计新增11亿斤仓容,加上促销腾仓部分,总计可以腾出仓容20亿斤左右。但按照秋粮托市收购60亿斤的规模,仍将有三四十亿斤的缺口。
在传统产粮大省河南,小麦购销工作正在平稳进行。记者从多部门获悉,尽管目前该省尚未出现仓容紧张局面,但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增强,未来仓容缺口隐忧犹存。
中储粮河南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河南粮食总产已连续8年超过1000亿斤,2014年预计将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按照《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目标》,到2020年该省粮食总产将达到1300亿斤,商品粮将突破900亿斤,需要有效仓容1000亿斤。
“从收储能力看,目前全省地方粮食企业有效仓容仅有421亿斤,中储粮企业仓容254亿斤,仓容缺口高达325亿斤。按照当前的政策性收储势头,势必对将来的储粮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并有可能出现卖粮难问题。”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