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总量仍在增加,但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从区域、结构来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选择就近择业,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增长率也开始高于东部地区了。
“在我手下干活的基本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地方的老乡,年龄结构什么阶段的都有,上到50多岁,小到20岁的。一般一干就是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趟家。”杨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杨伟是福建平潭的一个包工头,已经在铁路、公路隧道工程上浸淫了20多个年头,如今,他的儿子、儿媳和他5岁的孙女都跟他一起在河北张家口宣化的工地上,这里正在修建张家口到唐山的铁路。
杨伟表示,从他出来打工到熬成包工头,已经20多个年头过去,他自己当过农民工,手下也接触过很多农民工,他感觉这20多年来,农民工的技能、学历都在提高,出来打工的人,年龄越来越小,“因为我这种隧道工程是技术熟练型的工种,所以需要一些老成持重的大龄工人,在其他建筑工程领域,现在一般都是年轻人居多了。”
杨伟这番描述颇反映了新近中国农民工的一些演变趋势。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尽管总量仍在增加,但从区域、结构来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选择就近择业,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增长率也开始高于东部地区了。
劳动地转移
住户调查办公室专项调查处处长阳俊雄解读这份报告时表示,近年农民工总量增长有两个特点,一是本地农民工增长无论数量还是速度都快于外出农民工,2013年本地农民工增加359万人,增长3.6%,分别比外出农民工多85万人和高1.9个百分点,就地就近转移成为新特点;二是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 2011年、2012年、2013年增速分别比上年下降1.0、0.5和1.5个百分点。这两个特点,一方面表明,随着国家加大中西部发展支持力度,以及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有力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效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难问题,加速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另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峰值的到来,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也即将面临拐点。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从2010年开始,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就达到顶峰,从2011年之后就是负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供给降下来了,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速度减慢了。现在很明显的是,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工厂招工难的问题年年都会发生。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从他们在农村的调研来看,现在农村年轻人之中愿意干农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但实际能够出来打工的人数也越来越少,因为能出来的都出来了。
另一个现象是农民工输出的重要源头。中西部地区开始更多选择就近在本省甚至最近的市县就业,这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郑风田说:例如富士康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公司开始在河南、四川等地设厂,这能够吸引大量的当地劳动力就业。
另一方面,近期中央政府提出把铁路建设的重点放在中西部,“这可能让大量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可以在当地干活。”郑风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