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村民
寻长效机制解决普遍性问题
与当年的大队支书不同,如今身为一国总理的李克强,是用更宏观的眼光,审视这些来自最基层的难题。他把这些意见总结为缺路、缺水、缺电、缺医,以及生态补偿、劳动力素质提高等6个方面,并逐一回应了这些问题。他说:“表面看,你们提的是你们村遇到的具体问题,但这些问题其实事事关系到国家大政。”
李克强把这些问题归结为中国农村,特别是北方农村“普遍性问题”,而且仅靠一村一乡之力很难解决。因此,他要求当地政府和同行的部委负责人,把这些问题一一梳理、研究清楚,寻找破解难题的“长效机制”。
如同一贯表现的那样,李克强慎于承诺——哪怕面前只是十几位普通的村民。他询问村支书,修路除了需要财政支持,还需要征地,村民们愿不愿意?他很委婉地提示村妇联主任,发展“大型养殖”未必要全部依赖财政,信用社贷款也可以成为部分资金来源;他当即让旗委领导认真组织当地企业攻关滴灌设备价高使用期限短的问题。
他说:“坦率地讲,你们有的问题,给点政策倾斜就能解决。但我们国家这么大,如果解决上述问题,都只依赖财政支持财力确实达不到。我想是不是各级政府、社会力量,以及你们个人都分担一点,最好能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让更多与你们村问题相似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这样是不是好一点?”桌对面的村民代表个个笑容满面、不住点头。
会后讨论
“吃透群众心思,顺应民心”
事实上,这间小小的村委会会议室,或将成为改变国务院某项决策的场所之一。会上,几位村民告诉总理,相比于城里的大医院,实在万不得已,他们更愿意在村卫生室看病,因为“方便实惠”。李克强连连称赞:“这四个字概括得太好了!”
座谈会前,李克强刚刚查看过太平庄的村卫生室,发现两位父子村医收入十分微薄,看病之余还要靠种田维持生计。了解到这一情形十分普遍,他会后立刻与同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并初步达成一致意见:今年财政新增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将用来重点补贴村医。在次日召开的翁牛特旗常委扩大会议上,李克强对参会人员转述了这一意见。
他说:“我们从群众中来,就要多听群众的意见。再不好听的话我们也要听。只有把群众的心思吃透,才能做出顺应民心、民意、民愿之举。”
而在27日与村民党员、群众代表的座谈会上,李克强语重心长地说,政府会想办法努力解决村民们提出的实际问题。在一幅“民主管理、科学决策”的红色大字下,他说:“政府工作说到底,就是要让百姓得实惠,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听到此,村民们鼓起了掌。而在他们右侧,为了把更多座位留给村民代表,几位随行政府官员,只能挤在一排靠墙的小圆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