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马建堂表示,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4万吨,比上年增加1236万吨,增长2.1%。
但是,就在近日,九三学社广东省委有关提案指出,广东粮食产量呈现下滑趋势,该省粮食自给率只有三成,面临严峻粮食安全形势。
一方面是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一方面是昔日粮食大省严重依赖粮食外调。对于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专家们表示,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关键在于明确各省粮食生产的责任和义务,促进粮食生产格局的均衡发展。
碗里装着别人的粮
据数据统计,1997年至2011年的14年间,广东省粮食总产量共减少了606万吨,粮食缺口高达3000万吨。2011年,广东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1.3%。换句话说,广东省接近70%的粮食主要靠外调或者进口。
从昔日的产粮大省,到碗里装着别人的粮,原因何在?
“粮食比较效益差是主要原因。”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地非粮非农化现象日益严重,耕地资源紧缺状况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建也表示,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低,很多粮食用地转为蔬菜、花卉和果树等经济作物用地。
《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显示,广东人均耕地0.41亩,是全国人均耕地的29%,仅高于上海和北京,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的警戒线。
“广东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也不高。”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告诉记者,耕地资源紧缺的现状对土地密集型农业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粮食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此外,专家们还认为,外来人口比较多、耗粮水平相对较高、土壤污染严重、政府重视度不够等对广东粮食自给率低下也有不少“贡献”。
生产规划不合理
事实上,广东并非个例。
根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的《2012年各省份粮食自给率》显示,浙江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5%,福建的自给率也仅有43%,而昔日的产粮大省江苏和山东也只能做到产出和消费平衡。
“和广东一样,都是比较利益在作怪。”王济民说,粮食生产没有税收,支持力度也不大,导致老百姓种粮积极性不高。
在沿海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区域,粮食生产规模越来越小,已经是大势所趋。而通过发展中西部粮食生产来满足需求,成为国家粮食调整的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指出,在科技和基础农业设施配套的前提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粮食依然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然而,对此,王济民等人却有不同的见解。
“国家在保证粮食安全的综合布局上存在很多不合理、不科学的地方。”王济民说,将保持自给率的任务交给主产区,对当地生态和财政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增产的潜力虽然有,但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对此,张卫建指出,中西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耕地大多是中低产田,要满足粮食安全的需要,就要做中低产田改造。这会消耗更多的水资源,进一步加剧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把粮食生产的压力交给中西部,只能是短期临时的计划。”王济民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布局均衡发展
“要保证粮食安全,必须要均衡发展,按照科学的规律来布局。”在谢华安看来,农业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要因地制宜,依照作物的生长规律来规划生产格局。“适合生产粮食的地方多种粮食,适合经济作物生产的地方多种经济作物,各个省都要为提高粮食生产作出贡献。”
王济民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要明确广东等主销区的粮食生产责任。“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将其粮食自给率的下降和财政转移支付相结合,做到下降一个百分点,中央就给主产区转移多少钱,这样主销区就会权衡,从而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
对此,张卫建也认为,沿海发达地区必须承担一定的粮食增产任务指标,实施更加严格的粮田保护政策,防止区内粮食自给率的进一步下降。
此外,专家们还认为,要想保证自给率,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也是重要手段,而这需要尽快做好土地流转,进行粮食集约化经营。
“土地要适当地集中到大户或者是农场主手中。先进的技术包括机械化的运用,可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在谢华安看来,只有这样,农民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要从政策上保证小田变‘大地’,集中连片,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张正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