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21日电,尽管具有顶层设计意味的总体规划仍未出台,但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以重点镇和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推进路径已经日渐清晰,以增量带存量的推进策略也已很明朗。
日渐清晰的推进路径
新型城镇化口号提出之初,政界、学界曾有关于城镇化是以大城市还是以小城镇为主的争论。现在争论的结果已经出来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以重点镇和县域为重要载体加以稳步推进。
这一推进路径最为明确的信号是习近平总书记7月份在湖北调研时的有关讲话。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更为明确的信号是7月底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座谈会并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终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要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鼓励每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的通知可以看作是在具体措施上回应上述政治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民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至少有1个重点发展镇列为全国重点镇,并使全国重点镇成为今后各地各有关部门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先支持对象。
至此,以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为抓手,将重点镇和县域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突破口的推进路径已显而易见。
为什么是重点镇和县域
将重点镇和县域打造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既有政治经济上的考量,也有学理上依据。
全国的人口、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县级行政区划,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所占有的资源、人口极不相称。相关资料显示,全国65%左右的人口,90%的土地,以及大量的森林、矿产资源集中在县级行政区划,但目前县域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51%,财政收入占四分之一。
在经济总量总体不强的同时,县域经济结构不均衡问题同样非常突出。在产业形态上大部分地区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并不发达,这导致的突出结果是很多地区县级财政比较困难。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个县的财政赤字约1个亿,赤字县占全国县城的比重达四分之三。
可以说,县域已经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与难点所在。
从学理上来说,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是农村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农村生产率的提升有赖于农村土地流转产生的规模效益。以重点镇为发展重点,提升重点镇的产业吸纳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就地城镇化,可以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有效提升农村生产率和农民的收入,从而顺利促进城镇化。
已有地方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广东省政府法制办日前披露,《广东省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送审稿)》已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如获得通过,今后广东农村宅基地将可以在本镇、本集体内部流转。专家认为,这或将成为广东在集体土地流转政策方面迈出的先行先试的一步,也将解决“洗脚上田”进城农民所持宅基地的处置问题。
联系起来看,这一切或许未必是偶然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