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社论:城镇化不是简单“造城”
2013-09-11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社论:城镇化不是简单“造城”

  长期以来建立在农村廉价劳动力、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等基础之上的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将难以持续。

  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无疑是一个大事件。它不仅标志着我国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也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关键时期,必须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长期以来建立在农村廉价劳动力、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等基础之上的低成本城镇化道路将难以持续。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的“造城”多是“面子工程”,经不住时间的检验,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急需转变观念,多问几个“究竟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是不是等于大拆大建?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随处可见旧房拆迁、新楼建设,哪里都有建筑施工的轰鸣。不可否认,“大拆大建”的确刺激了地方GDP,让农民群众“住进了楼房”。可是,“住进楼房”后,当农民的户籍身份并未完全改变,却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无法充分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时,农民该怎么办?因此,“大拆大建”离不开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支撑,唯有统筹兼顾,才能让农民真正认同自己是“城镇人口”,认同自己的居住地是“新型城镇”。

  城镇化建设,是不是意味着越快越好?如今,“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领导干部始终高喊“抓紧”、“加快”、“再上新台阶”等口号,可是,“加足马力”的建设真的是好事吗?事实上,一些地方“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经尝到了苦头,很多是面子工程,造成投资无效、资源浪费,透支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高筑。因此,城镇化建设并不在于速度有多快,而在于基础有多好;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快慢,并不取决于某个领导干部的摇旗呐喊,而是依赖于地方发展的客观实际。这个基础就是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效应、群众的支持与理解程度等等。

  城镇化建设,是不是必须废旧立新?城镇化建设,注定给一个地方的社会环境带来改变,给一方百姓的生活方式带来改变,可是,这些改变是否就意味着要把过去全部抛弃呢?如果在城镇化建设中,盲目扼杀一些充满个性化的东西,难免会让某个地方在大环境中失去持久发展的“竞争力”。因此,城镇化建设应顺势而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保持城市的个性和文化内涵,倡导多样化,不搞一刀切。

  事实证明,城镇化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对这项系统工程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以综合性的方案来推动。把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造城”,显然不是科学的建设路径,必须予以纠正。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0-105975-1.html

标签:简单 不是 人民日报

上一篇:西部国际博览会在蓉召开 879个农企参展
下一篇:人大专家:新一轮土改必须脱离土地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