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生物农药产业的市场增值空间和商业潜力凸显,应加强生物农药的自主研发,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研制一批生物农药重大产品,为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生物农药制品及相关技术在我国实现农业生产由传统向现代迈进的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记者近日获悉,科技部农村科技司正在紧锣密鼓地组织专家编制全面反映我国生物农药领域现状与未来趋势的战略规划,以加快科研与市场结合步伐,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撑。据参与该规划编制的专家透露,创新和产业化是该规划的标志性特征。
随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成为我国打造国民经济新支柱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作为生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农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备受业界瞩目,生物农药产业的市场增值空间和商业潜力凸显。
发展生物农药大势所趋
生物农药是指生物活体或生物体的代谢产物中作为农药使用的一类生物群体或代谢物质,如微生物农药、昆虫天敌、生物化学农药等。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残留物不超标的重要物质保障,在国际上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未来农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化学农药的销售量持续下降,生物农药则以年增长20%的速度异军突起。以产业化难度最大的生物农药昆虫天敌为例,1968年欧洲仅有两家小型的昆虫天敌生产商;2008年全世界昆虫天敌生产商已经超过90家。
分析人士预计,在本世纪中叶全球生物农药的需求量将占到农药市场的60%,缺口巨大。
为此,发达国家政府十分重视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应用,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手段扶持、加速生物农药的产业化步伐。发达国家不仅在其国内不断提高对化学农药使用的限制标准,加大生物农药的研发、降低登记门槛,出台一系列政府财政补贴政策促进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也积极布局,参股、控股和收购各地方生物农药企业。
“一旦发达国家的生物农药企业在我国占据优势控制地位,不仅将挤压我国生物农药企业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影响我国农林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业内专家表示,“生物农药是一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国内企业没有理由弃之不顾。”
当前,世界上生物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其生物农药使用量占世界总量的44%,欧洲的生物农药使用量占全世界的20%。而在我国,生物农药仅占农药市场的10%-12%左右。
针对我国生物农药相关技术研发滞后,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的现状,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蒋细良博士认为,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地发展生物农药,对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综合实力乃至完善生物农药产业布局意义重大。
蒋细良表示,我国应加强生物农药的自主研发,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研制一批生物农药重大产品,不仅能够彻底改变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技术落后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还将使我国由农药大国向生物农药强国转变,为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国内企业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近年来,无论是产能还是应用面积,生物农药在我国都呈现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截至2009年,我国各类生物农药年产量已经接近13万吨制剂,应用面积约4亿-5亿亩(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生物农药制品生产与应用大国。
“但这些数据并不能掩盖我国生物农药产业整体水平的落后,尤其是品种、质量及原始创新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蒋细良表示,生物农药有效成分的登记数量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在该领域技术实力与创新水平的关键性指标,而目前我国完成情况并不理想。
美国是世界上登记生物农药品种较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09年4月1日,美国环保总署公布已注册的生物农药有效成分达319种。而我国登记的有效成分数量至2010年3月仅有寥寥可数的50种,目前在我国大规模生产的生物农药阿维菌素、井冈霉素、Bt杀虫剂等,都是由发达国家最先开发,国内跟踪发现后才开始生产的。
有关生物农药效果的好坏不仅与有效成分有关还与剂型密切相关。据业内人士介绍,发达国家针对一种有效成分往往能开发出多种高效剂型,而我国一般只能开发出1-2种有效剂型。如Bt制剂,国外有可湿性粉剂、水悬浮剂、微胶囊剂、油悬浮剂、纯毒蛋白油剂等,而我国主要是水悬浮剂和可湿性粉剂。抗生素类农药国外一般是先提纯再制剂,产品有效成分含量高,而国内有效成分提取纯度不高,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低。此外,在制剂过程中使用的一些专有的辅剂我国尚不能生产,这也影响了制剂的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强化产业化过程中的工程技术研究,加强原始创新,形成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蒋细良认为,短期内,我国应该对国内已研究开发的一些具有较好产业化前景的品种,如中生菌素、武夷菌素、绿僵菌、白僵菌、芽孢杆菌等进行深度开发,使之形成大品种;而从长远看,我国则需要加强生物农药基础研究,在全国建立3-5个综合实力较强的生物农药工程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培育龙头企业加速产业化
在我国现有的科研体制下,生物农药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农业科学研究院所和农业大学,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主要由他们提供,因此最初进入企业的往往只是实验室的初级产品,要想顺利进入市场,还有很多产业化难题需要解决。
而在国际上,生物农药市场主要由先正大、孟山都、杜邦、陶氏等7家大公司控制,其销售量占全球生物农药销量的90%。这些企业集成度高、研发能力强,一旦研究机构发现的有潜力的品种进入这些公司,能够有效实现产业化,进而迅速抢占市场。
“我国生物农药企业相当一部分还是乡镇企业,既无力进行技术更新与技术改造,也不具备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市场竞争力较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邱德文表示,产业化能力不强是我国生物农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大的“绊脚石”。
生物农药的产业化过程需要资金支持。但目前我国200多家生物农药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不足。事实上,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生产企业要面对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加工工艺、生产成本等问题,如果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其结果往往是产品面市遥遥无期,有些很有潜力形成大产品的品种也只能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
对此,邱德文认为,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选择若干产业基础良好的生物农药企业,在政策、资金、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扶持,使之成为引领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再由龙头企业促进、带动产业化。
邱德文表示,我国有必要通过市场机制和计划调控相结合的手段,重组一些生物农药企业,形成规模企业,在此基础上,形成5-8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生物农药企业集团,以提高我国生物农药企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