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次国家出台环保政策,农药行业都被列为重点整治领域,不是国家针对某个行业,而是随着社会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行业要么死,要么转型向环保方面靠拢,如果不忍痛大改,后续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粗略统计,在过去的10多年中,90%以上的农药企业不得不从城市周边向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地区转移搬迁。
末端治理:化被动为主动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大多数农药厂家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大多数原药及中间体的生产步骤长、处于间歇性生产的状态,三废成分十分复杂。农药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反应产物,成分十分复杂,而废气、废渣中多含有毒、有刺激性、恶臭等物质,对动植物和人体有很大的危害性。
近年来,行业中不断涌现出焚烧、蒸发结晶、膜处理、活性碳纤维废气吸附等一批先进的末端治理技术。不迷信单一的治理技术,要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积极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已经成为业内很多企业的共识。
以代表性产品草甘膦为例,目前国内草甘膦行业多以甘氨酸法生产草甘膦,产生大量的草甘膦母液,草甘膦母液去向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共性难题。目前国内有机磷农药有40多个品种,年产量高达45万吨,每年产生高含磷废水近200万吨,普通含磷废水更是高达1000万吨。
减排压力:政策越来越严
我国年产农药200多万吨,居世界首位,生产的原药品种达到600多种,为保证国内粮食丰收和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几十年来,我国农药工业是建立在高环境污染和高资源消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农药生产企业三废排放量大,成分复杂。以废水为例,尽管农药行业排放的废水仅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3%,但排放的污水浓度高、毒性大,含有许多不可生物降解的物质,治理难度较大,农药行业的发展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制约。
环保部污染防治司臧文超处长表示,从2012年起,环保部将每隔5年开展一次现有化学品生产、使用及有关环境情况的调查,摸清我国化学品基本信息,力争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工作。在防治对象上,将逐步实现从COD、二氧化硫等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物与高毒、难降解污染物并重转变。对此,希望国内农药企业尽早做好准备,努力实现达标排放。
清洁生产:积极转型迈大步
已经产生的三废是要处理的,不过这毕竟只是补救措施。因此更提倡功夫下在源头上,力争从源头做到清洁生产。源头工作做好了,企业在污染物排放减少的同时也减轻了不少后续处理的压力。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承担了国家科技部863项目,对农药行业的骨干品种都进行了技术研究,通过提高回收率、转化率,确定了一批清洁生产工艺,它们体现了整个农药行业技术水平的突破。该院组织实施的绿色生态农药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已于2011年1月开始,预计2015年6月结束。这个项目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之一,项目经费高达7.7亿元。
这个项目将把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农药的研发和生产全过程,在开发20个农药品种和关键中间体绿色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还将研制15个环境友好型新助剂,为农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它们代表着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黄文耀表示,以杀虫剂中的代表性产品毒死蜱为例,传统工艺流程较长,每生产1吨毒死蜱将产生8~9吨含有高浓度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废水;采用改进催化剂后的新工艺显示,三氯吡啶酚钠合成工艺废水已经接近零排放,产品收率比传统工艺提高了12%,如果将这一技术应用在一个年产5000吨以上的毒死蜱原药生产装置,预计COD排放量减少90%,废水处理成本也将降低65%。
十二五期间,农药行业将先后推出12个清洁生产技术方案,一大批先进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在业内有望得以推广普及。在市场推动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支持下,预计2012年,莠灭净一步法绿色合成工艺、高品质甲基嘧啶磷清洁生产技术将覆盖全行业,草甘膦副产氯甲烷清洁回收技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清洁生产技术及乐果原药清洁生产技术的行业普及率将达到80%,二苯醚类除草剂原药生产三废回收技术、常压空气氧化产二苯醚酸技术等的行业普及率将达到30%~50%。(新农资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