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农资营销 > 正文

农资营销,不容忽视非市场因素
2013-04-19   来源:中国农药网   

  农资营销,无论是生产厂家、经销商、代理商抑或是其他销售形式和渠道,往往关注得多的是市场占有量、利润、生产销售成本、资金占用、结算方式等市场因素,而农资产品的使用者同样也对于产品的品牌、质量、价位、服务承诺及表现等相对比较关注。当然,这些因素对于农资经销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对任何一种产品营销都相适应。然而,作为农药、农肥、农机等农资产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除有着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的共性之外,也有着其不同的商品特性。特别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之相配套和为之服务的产业和产品,在国家惠农政策的作用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和前提之下,非市场因素带来的影响,比之于市场因素,作用和影响更为明显,应该引起农资产品生产经销使用各个环节的高度重视。农资经销非市场因素,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对农资的生产计划、产品营销以及产品更新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导向性意义,政策因素不是农资市场本身所决定的,也不见得随着农资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它对农资市场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农资的非市场因素,往往可以决定农资市场本身的变化,为农资市场带来波动。而对农资营销起决定作用的政策因素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区域产业政策。一定的区域市场,与区域的产业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理论上来说是由市场说了算,但目前在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政策的导向性还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市场对行政并不是完全的排斥,行政对市场也有诸般的干预冲动,特别是在产业的引导上,行政的作用通过产业项目、风险免除等手段还在表现。而农资营销,如果对产业政策不了解,区域市场将生产什么?需要什么农资?需要多少?就都心中无数,这样的营销,是非常被动的;二是补贴政策。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越来越好,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多,而这些投入,大多数是以各种形式的补贴落实下来的。有的通过农业项目建设,有的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有的通过农用油料补贴,还有良种补贴、种粮补贴等等,这些补贴政策,覆盖面广,对农业生产的导向性作用大,而且有的还是通过农资营销渠道落实的,有的与农资生产营销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多时候,谁掌握了补贴政策,谁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由此而产生的一些“补贴”资格争夺战,引发了农资营销当中的一些风云。可见,补贴政策资源的有效把握,对农资营销有着很大的优势意义;三是相关边缘行业政策。这往往是被营销环节忽视的一个政策因素。如公路收费政策,就直接关系到农资的运输成本。农产品绿色通道,是通向农产品市场的捷径,与农产品价格有关系,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农资价格的变化有影响;财政贴息,对农资营销也有着一定作用。还有农资产品生产的原材料价格政策(生产大中型农业机械,就与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政策有关系)等,都直接作用于农资产品的价格。这些都是农资营销不容忽视的政策因素。有眼光有高度的农资营销,绝对不能放弃对这些方面的研究。
  生产形式因素。农产品生产形式对农资营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形式。土地经营形式是农产品生产组织形式的主要依托。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经营,注定了农资经销的对象也是分散零碎的;通过土地流转后产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公司、大户、专业户等,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提高,农资营销的服务方式必须跟进,农资营销已经不局限于农资购销使用环节,而已经贯穿于农产品生产的整个农艺流程;而现实情况下,农地分散经营与集约化经营是并存的,这就要求农资营销根据农业生产需求,不断调整营销策略,适用生产形式的变化,不能顾此失彼。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为生产服务的组织形式,也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群众的土地经营和农产品生产构建了平台,在为农业生产某些具体环节提供服务上,如工厂化育秧、专业化机防组织、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等各种专业协会存在的服务组织,给农资营销带来了新的挑战,无论是策略、风险、技术服务还是信息传导、气象预测乃至农耕文化传播都有涉及,这些对于农资营销都是考验;二是农产品生产的作业形式。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步被机械化生产方式所取代。机械化作业已经成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一些关键环节的主要形式。机械化作业,作业工具本身就是一种农资,其营销应该按照农资营销的方式开展,同时,与机械化作业相配套的农药农肥的农资,也有着与传统耕作方式不同的营销形式。如专业化机防统防统治、无人驾驶直升机植保等机械化或者说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对技术、农资、生产规模、农产品生产条件等都有新的要求,这务必引起农资生产、农资营销的不断革新,方能与之相适应。
  人力资源因素。随着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双重作用,农村人力资源外流现象越来越严重,农用劳动力情况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相对应,明显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年龄老化。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状况,由于农地小户经营比较效益低下,年轻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多,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渠道,农民不愿种田、种粮的买粮吃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农用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由于观念、体力、家庭负担等各方面的原因,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势必对农资营销服务带来影响;二是技术素质退化。现代农业发展对于农业劳动者有着技术素质层面的要求,但年龄越来越大的农村老年人,传统的耕作方式与机械化生产方式明显存在冲突;农技推广服务也存在“断层”问题,农村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大部分是“土八路”,技术素质偏低,传播农技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农二代”学农的情况偏少,农科院、农业高校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有待提高,新技术还难以“落地”,农村劳动力技术素质提升难;农资经销渠道的技术培训效果并不明显,无论是经销商本身的技术素质还是技术推广的形式和手段,由于其出发点是农资产品营销,着力于产品本身的宣传,与提高农民群众的技术素质之目的还不一致,所以在技术素质提高的效果上明显存在缺失。所有这些,对于农村劳动力资源技术素质的提升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农资营销的发展和创新带来影响。
  上述三个因素,表面上看,并不是农资营销的市场因素,但无一不对农资市场有着强烈的影响,实在不容忽视。如何来分析和把握这些因素,对于农资营销,有着非常现实的积极意义,新农资360小编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把握政策搞生产。农资营销的第一环节就是农资产品的生产,而农资产品的生产,应该根据国家的各项政策,从国家的惠农政策当中找准商机,以自身的优势,抢占机遇。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农资产品,要积极发展;对于国家政策逐步淘汰或限制的农资产品,就应该逐步放弃或者更新,以提高农资产品的生产能力和销售适应能力,实现政策效益的最大化;要认真研究区域产业发展政策,有针对性地根据区域市场的产业发展方向,生产农资产品,制定农资营销策略。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扩容的情况下,有的地方有粮食生产过渡到蔬菜生产,如果你还是按照粮食生产的营销方式来配置产品资源,设计农资营销,不按照蔬菜生产来更新产品资源,调整营销方式,那就肯定会南辕北辙了,营销也肯定难以成功。
  掌握情况搞营销。农资营销,对于区域的农业生产情况必须掌握。掌握产业发展方向,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农资产品的生产计划,避免了生产和营销的盲目性;掌握土壤条件,可以依托一定的技术机构或者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开展测土配方或者专业化服务,提高农资产品的使用效率和市场占有率;掌握地力和气象条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投放农资产品,进行农资产品合作开发研究,提高产品的实用性,提高农资产品消费者的满意度,而且对于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也有积极作用;掌握耕作习惯和生产组织形式,可以设计出更加适合区域生产发展的农资产品,满足生产需求;掌握农资的保有量和产品状况,可以分析出市场需求和营销方向,减少农资产品闲置,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资产品使用效率。
  扎实服务拓市场。农资生产和营销,始终是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的。农资营销,应该将这一认识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服务,绝对不能见利忘义,自毁长城。要搞好农资产品的“三包”服务,讲求服务信誉,以信誉和质量求市场;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国家政策落实执行、农业生产新技术新产品传播推广、产品信息传导、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乃至产品技术更新等方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农资营销成为农业发展当中的重要力量;要突破传统农资营销服务模式,转变服务方式,延伸服务链条,前瞻性地开展农资营销,将农资营销服务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要将农资的实体产品和技术、信息等非实体产品融合起来,提升服务质量;要高度关注农业生产效益和农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效率,降低农资产品使用风险,推动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更多营销管理,请登录中国农药网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7-92736-1.html

标签:农药 营销 因素 营销

上一篇:拓展营销思路 扩大销量
下一篇:反周期营销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