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浪费了一半,但是却不知道哪一半浪费了”,这是农资企业广告主经常说的一句话。
企业如果能够避免这些误区,将会尽可能减少浪费,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
误区1、迷信央视的广告效果
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强、覆盖面广、信息传递强势,和其他媒体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因此,央视也成为国内众多企业的首选电视广告发布媒体。
“中央电视台把很多品牌从一个公司变成了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品牌。”
汇智同德传媒建议:在央视做广告固然有面子,但对销量提升的作用却值得怀疑,它的作用主要是在招商时会产生一些效果。如果真以提升销量为目的,与其投巨资在央视做广告,不如采取在央视在CCTV-7农业频道投放部分品牌广告,提升公司形象,在市甚至是县级电视台做天气预报的套播广告,直击目标消费群体,而且在费用上能降低很多。
误区2、迷信黄金时段的广告效果
一直以来,专家和媒体都在向企业传递这样的概念:做广告一定要做黄金时段广告。
什么是黄金时段呢?专家和电视台会告诉你:晚上18:30~22:30是黄金时段,求其以央视新闻联播时段为“黄金时段中的黄金时段”,被称为“A特时段”。因此,这些黄金时段称为个大企业争夺的稀缺资源,每年央视广告投放招标会上“A特时段”竞拍的热闹场面,更使这种竞争达到白热化。
但是农资广告也非得挤这个黄金时段吗?汇智同德传媒观点是未必。
1、黄金时段的收视对象特指过着“朝九晚五”生活的城市家庭,农民的收视习惯与城市居民相差很大。
2、黄金时段的广告产品特指大众消费品。
3、既然是稀缺资源,竞争必然激烈,价格也相对高昂,这就需要考虑投资回报率的问题。
4、黄金时段是企业抢夺的资源,必然引起企业的扎堆,大量的广告必然引起受众注意力的分散,影响传播效果。
汇智同德传媒建议:农资企业在投放电视广告时,应该摒弃传统的黄金时段思维。一些农资企业经过调研发现农民的作息时间与城里人不一样,夏季20:00天黑之前,电视台推荐的“黄金时段”农民恰恰在地里干农活;白天天气热则在家休息,收看电视。同时,农民吃午饭的时间也比城里人稍晚一点。于是,这个发现促使他们选择中午13:00-17:30和21:10-22:40做广告,不但价格比黄金时段便宜,而且广告时间较长,能够传达更多的产品信息,收到了良好效果。
误区3、迷信收视率高的节目
收视率高的节目,意味着收看的人多,受众面广,产品被观众认知的几率就高。
然而,收视率高不代表有效到达率高。收视率讲得是收看的人群,而到达率讲得是广告到达企业的目标受众的人群。
还拿《超级女声》来说,如果是一家复合肥企业冠名播出的话,那么这个以城市中少男少女为主要收视群体的节目,对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目标客户的化肥销售会起到多大作用呢?答案是可想而知的。
汇智同德传媒建议:在农资企业选择电视广告投放节目的时候,不能只单纯考虑栏目的收视率,还要看一看电视节目与自己目标客户有多大的重合率,重合率越高,则目标受众有效到达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比如:CCTV-7《天气预报》、《科技苑》栏目,它的收视群体主要就是农民。因此,一度成为众多农资企业广告宣传的热门平台,而这些企业也都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误区4、只在销售旺季进行投放
农资企业的销售旺季主要集中在春、夏、秋三季,很多企业的产品旺季销量占到了绝大比重。
因此,大多数企业都很重视旺季的广告投放,很多企业甚至只在销售旺季进行广告投放,淡季就完全停止。
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农资的销售旺季也是农忙时节,这个时候,农民们大都忙于田里的劳作,根本顾不上看电视,所以企业花费财力物力做的电视广告很多时候并不能传播到农民那里,就更不要说起到拉动销售的作用了。
另外,消费者购买行为是长期形成的,只有持续的向他传达企业和品牌的信息,才能在他们的大脑中树立起品牌形象。
汇智同德传媒对策:即使是在销售淡季,也不要停止宣传,这样可以占据媒体资源和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更好的削弱竞品的实力,一旦产品的形象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到了销售旺季,自然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例如在漫长的冬季,很多农民都呆在家里“猫冬”,他们的主要消遣方式就是看电视了。农资企业只要抓住这个时机,在每天白天和晚上农民们在家看电视的时候,投放广告,加深品牌和产品在农民心目中的印象。
这样广告投放一直持续到开春,农民们要用农资产品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你们的品牌。
误区5、广告投放浅尝辄止
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农资企业在投放广告一段时间之内没有见到成效,就很快停止了广告投放。
汇智同德传媒观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任何广告都是有“起效期”的,只是根据媒体的不同,“起效期”的长短有所不同。要做广告都必须跨越这个“起效期”,时间短了没有效果,广告费都等于打了水漂。
汇智同德传媒对策:做农资广告不能试,一定要重复、重复、再重复,拉长投放周期,这样才能保证广告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