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经济单位,但其实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是很广泛的,特别是当产品离开工厂之后在渠道中流通的过程中的时候,企业就不得不暴露在社会的光天化日之下,各种公共关系需要企业处理,比如政府的各种权力部门组织的各种集会,媒体部门邀请参加的会议等等,如果全部应付企业就需要在全国各地只要有产品流通的地方保持这种无法预知的接触,这对于一般的分公司来说肯定是一种负担,但是如果不参加,不说专门找茬,就是万一企业真正遇到市场问题,比如产品的某个批次的产品不幸被抽检不合格,或者遇到一个真假难辨的消费者产品质量投诉并威胁上晚间新闻或者都市晚报,这些突发事件在媒体传播如此之快的今天,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就可能扩大成企业的一场灾难,事实上很多当时的知名品牌就是因为消费者的一个偶然事件被扩大宣传后,导致信誉受到质疑,产生消费者以及通路的连锁反应最后严重的阻断厂家的现金流,巨人可能瞬间倾毙。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企业更要一顶阳光灿烂的帽子,这顶帽子能够把企业打扮的花枝招展,装饰的无所不能,但是看似庞然大物的厂家也有力所不能的地方。特别是这种突发事件,对于习惯正规战的厂家来说,往往显得笨拙而昂贵。但是如果让第三者出面就可以很好的搞定。
2003年,”3•15”之前旺旺吸的冻在南京遭遇一位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发现生产日期有被涂擦的问题之后,执意要将此事捅到”3•15”晚会上。这个消费者是对食品和食品法以及消费者权益法有专门研究的业内人事,很不好处理。分公司总监和分厂厂长出面都无济于事。老板发话,用钱摆平拉倒。
旺旺派出的包括法务在内的专门处理小组去了之后怎么劝说都无效,消费者一口咬定就是要暴光。总之软硬不吃。而且事实证明,这个人也正在跟北京的熟人联系,眼看”3•15”晚会就要来临,怎么办?集团上下正为这事一愁莫展。
一个事业部的营业长在走市场的时候,无意听到一个姓夏的经销商说自己以前有过几次这种处理的经验,而且自己在当地还是有一定的上层和名流人缘,是不是让他试试?
总监马上发话,立刻有请。在分公司这位经销商跟总监就说好了,自己不是义务的,要相应的报酬,当然报酬不会离谱,自知有敲竹杠的味道,但是,有人帮忙总是好事,总监咬牙答应。
这个经销商仅与这个消费者接触了两次就把事情就搞定了,第一次过去大体了解了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并请对方吃了一顿饭,在吃饭的时候得知这个消费者喜欢省内某书法家的字,这个经销商正好有人与这个书法家有联系,第二次去的时候,这个经销商就把那个书法家的字画带去了,并再次陈说厉害,大家都在社会混,得饶人处且饶人,最后,以500块钱搞定,这个经销商从中也得到了自己的回报。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反映的问题确实是许多企业必须正面面对的,丢卒保车往往是最好的办法。这说明企业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赚钱的过程,集少成多就成了大生意了。
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摸索阶段,不管哪个行业都有模糊地带,同时这些模糊地带在国家和地方之间也存在解释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一些食品的综合包装产品,在内部打不打日期的问题上没有明确的法规依据,2004年春节期间,杭州的一家食品企业的休闲饼干的综合包产品在福建福清市遭到当地工商执法部门的查扣,说内包装上没有生产日期,属于三无中的一无,并下了处理整改意见,这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被其他地区效仿形成连锁反应那对企业来说损失就非常大了。
新经销商刚起步时,客户数量一般较少,开发客户则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许多经销商认为这客户是自己去直接开发的。于是,经销商老板们不辞辛苦的拜访下线客户,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由新经销商的知名度小,公司品牌形象也没有建立起来,即便是老板一个个亲往客户那里拜访沟通,实际效果也较为有限,再加上生意刚起步,双方之间还没有形成信任关系,这解释和沟通的成本也是很高的。
对策:客户开发客户,成本低效果好
其实,新经销商完全可以考虑走另外一条路,就是让客户来开发客户,既是集中精力和资源,服务好现有客户,取得现有客户的认可和信任,再委托现有客户进行横向的客户开发。毕竟,同级客户之间的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度,这种推荐远远要比经销商自己找上门要好很多,消除了陌生感,也少了许多质疑。即是集中现有的有限资源,集中施加在一两个点上,做出效果后,做设法横向拓展,而不是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同时来面对众多的新客户,普降小雨,也很难出成绩。
以上三个误区,是新经销商老板在起步初期最容易出现的,若是能及早发现,早做调整,便可省去不少无谓的投入和浪费,加快公司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