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建立起的系统,难以承担“农村现代流通”的重任
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1394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仅10月份,县及县以下的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就高达3750亿元,同比增长15.4%。可见,农村并非没有市场,关键在于供销社如何适应、满足农村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最“受伤”的莫过于乡镇一级的基层社。由于历史的原因,基层社资产流失多、人员包袱重,在改制过程中首当其冲。以新余市渝水区供销合作社为例,几乎80%的下岗职工都集中在基层。
“根基牢固是一座大楼的基础,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基层社发展,供销合作事业是发展不起来的。”渝水区供销合作社主任袁靖认为,农村供销社要借助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东风”二次创业,首要的应该是打好基础。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在农村布有健全的网络,甚至在村、组这样的“市场神经末梢”都有自己的销售网点。但是,按计划经济需求建立起来的那一套系统,无法承担“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的重任。
在应对市场竞争、打造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受个体私营经济的冲击,农村供销社原有的经营体系“网破线断”,作为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之一的农村日用消费品网络发展缓慢,资金匮乏成为最大的难题。绝大多数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现有网点都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建设的,门面小且破败不堪。
“人家觉得你们欠了一屁股债,还能再搞得好?谁都不敢把贷款放给供销社。”新余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张智程说。由于一度债台高筑,供销社申请银行贷款的大门也基本被“堵死”。
“供销社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具有沟通城乡的多种功能”——
开拓农村市场,供销合作社仍有优势
穷则思变。近10年来,其实供销社从来就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2007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提出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新网工程)”,吹响了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全面复兴的号角。
11月18日,江西省进贤县长塘村种粮大户周国华来到前途供销合作社,支付自己先前赊欠的1万多元的化肥款。“在这里买化肥也放心,他们还送货上门,而且可以先赊欠,等稻子卖了再付钱,方便得很。”
在许多农民心目中,供销社还是以前那家挂着“国字号”的老店,值得信赖。改制期间,进贤县供销社的农资经营一度走入低谷。供销社恢复经营没几年,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产品的本地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了80%。
除了几十年积攒下的良好声誉,供销合作社还拥有强大的网络优势。在进贤县供销社主任钱江云看来,供销合作社的网络“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而是一个从县到村的完整体系,这在农村是没有什么机构能超越的。”
随着“新网工程”的推进,通过整合县域资源,鼓励跨区布点,江西省网点覆盖率在原有基础上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已基本搭建“四大经营服务网络”的县级社有40余家,占全省总数的43%;基本建成两个网络以上的县级社有92家,占到总数的94%。
“供销社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具有沟通城乡的多种功能,在农村商业繁荣和改善农村消费的过程中,供销社的作用不可替代。”张智程认为,大多数企业受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估计不会把网点深入农村,短期内很难进入农村市场。
此外,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合作社还造就了一支熟悉农村环境和市场的人才队伍。在许多基层社,不少人即使下岗之后依然在从事为农服务的工作,成为农村流通领域的“土专家”,也是市场经济下开拓农村市场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