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农业部农机化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确立了新形势下建设具有江苏特点的“市场主导、政府扶持、资源节约、合作共用、协调发展”的农机化总体发展思路,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围绕这一思路,积极开拓,大胆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以完善农机化政策扶持体系为重点,加快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
今年,我们积极争取财政加大对农机化工作的投入,省级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为1.2亿元,目前全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已实施完毕,实际超出计划4300多万元。省以下地方各级财政补贴资金超过1亿元。我们还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全面启动农机政策性保险,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调动农民的购机积极性。为切实加强购机补贴管理工作,我们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管理办法,明确了市县农机部门的责任,在全省聘请了60名农机系统行风监督员,将农机购置补贴监管工作纳入农机化目标考核内容,加强对中标企业和经销(代理)商监管,确保这一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
在农机化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全省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全省新增大中型拖拉机7000多台,插秧机1.1万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2000多台,示范、推广各种新型特色农业机械25000台套。全省主要农作物(稻、麦、油菜、玉米)耕、种、收、植保四项环节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4%。为了与我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我们组织制定了《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已在三个县进行试点。
二、以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快推进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步伐
2008年,我们继续将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摆在农机化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综合扶持力度,创新运行机制,推动机插秧技术推广在高平台上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插秧机的补贴标准,手扶式插秧机每台增加了500元,乘座式插秧机提高到售价的30%,绝大部分市县也层层给予了配套补贴,全省用于插秧机补贴的资金超过了1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补贴及培训资金达到7000万元。各地因地制宜,积极采取奖励、作业补贴、以奖代补等多项扶持和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和服务组织投资、使用插秧机的热情。
二是进一步加大整体推进力度。按照“苏南地区率先发展、苏中地区加快发展、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在苏南地区重点抓市县,在苏中地区重点抓乡镇,在苏北地区重点抓村和连片示范方建设,并继续对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市县进行了表彰奖励,提升了整体推进实施水平。2008年,全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37%,无锡、常州2个地级市、9个县(市、区)、187个乡镇、3000多个村基本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
三是进一步提高机插服务组织化程度。我们进一步加大对机插秧合作组织的培育力度,通过优先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农机化项目引导,鼓励机插秧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维修服务,支持机插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集中连片作业,不断提高服务规模和服务水平。全省服务组织机插面积占机插总面积的比例超过41%。机插面积超过5000亩和10000亩的服务组织分别达到100个和50个,一批机插秧服务组织已成为当地农机服务的知名品牌。今年我省水稻机插秧达到819万亩,与手工插秧相比,可以节省秧田70万亩,节省700多万个工日,增产2300万公斤以上,为农民增收超过9亿元。
在全力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同时,我们紧紧抓住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不放松,通过加大补贴投入,加强典型示范,科技入户、召开现场演示会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2008年,全省玉米机收、机播面积分别达30万亩和50万亩,油菜机械化收获面积超过了40万亩。
三、以发展设施农业装备为重点,积极拓展农机服务新领域
2008年,我们根据江苏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明确了“省市县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总体规划,有序推进”的总体思路,以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渔业)装备为重点,以示范基地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农机化发展的新空间。
一是坚持扶持资金推动。2008年,我省在小型保鲜库、多功能管理机、挤奶机等特色农机纳入全省补贴范围的基础上,首次切块安排了2000万元用于特色农机补贴,由各市自行选择3-5个品种进行补贴,各地也纷纷加大了对特色农机的补贴力度。据初步统计,全省特色农机补贴投入超过了3000万元,补贴品种超过了30个。
二是坚持科技研发促动。针对特色农机品种多、批量少的特点,我们与82家列名联系企业加强沟通,及时通报产品需求信息,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活动。同时,以实施省科技攻关、农机“三项工程”等科研项目为载体,整合科技资源,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推广单位协作,共建科研开发平台,加快特色农机装备的联合攻关。2008年,我省通过部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0多项,获得国家实用专利8项,一批新技术、新机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
三是坚持示范基地带动。我们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围绕各地主导产业和优势高效农业发展,积极开展特色农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年初,我省举办了首届江苏现代高效农业装备展览会,展示了20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机具、新技术,进一步拓宽眼界,搭建技术交流平台。重点扶持8个省级农机化示范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跟进特色农机。各地也依托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做到农机化示范与园区建设同步推进,先后建立了20多个市县级特色农机示范园(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以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机械为重点,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装备。
今年以来,我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为重点,以示范乡镇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工作试点,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装备,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一是围绕农作物秸秆禁烧,积极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我们争取省财政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机械补贴,投入650万元在全省建立了18个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乡镇,对示范乡镇的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按照平均每亩10元左右的标准进行补助。各地广泛开展宣传发动、集成创新秸秆机械化还田与配套机插秧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活动,推动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顺利开展。2008年,全省共新增秸秆还田机械1.2万多台,实施秸秆根茬及全量还田面积超过了1800万亩。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秸秆汽化炉、草帘编织、秸秆打捆等综合利用机械的示范推广,为秸秆找到更多的出路。
二是围绕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高效植保及畜禽粪便处理机械。我们以项目为载体,加强与有关企业的合作,共建研发基地,开发生产出畜禽粪便处理机、高效植保机械等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并将高效植保和畜禽粪便处理机械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通过召开演示、展示等活动,加快了示范推广步伐。2008年,全省推广新型植保机械9000多台,规模以上养殖场80%以上均配备了畜禽粪便处理机械,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围绕农机节能减排,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工作试点。为全面掌握农机排气污染源情况,我省在全国首次将农机排气纳入污染源排查范围。全省投入工作经费1000多万元,普查200多万农机户,共普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5大类农机具近220万台,采集信息200多万条,成功测算出了200多项农机排放技术参数和30多万吨农机排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为推进农机节能减排,我们与省有关部门共同完成了《江苏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办法(草案)》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在四个县(市、区)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今后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农机报废更新积累了经验。
五、以组织实施农机“111人才工程”为重点,加快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实施农机“111人才工程”,我们进一步加强了与四个省级农机人才培训基地的合作,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训、农机管理人才和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轮训均已全面展开。今年我们在县以上农机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中,选派了20名中青年干部赴12家列名联系农机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了中青年干部的业务水平,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我们再次与省总工会、省劳动保障厅、省人事厅联合举办了第二届江苏省“常发杯”农机修理工技能竞赛,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今年全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数达到3.4万人。积极参与“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工作,全省共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近3000期,培训总人数超过16万人。
今年以来,我省在推进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农业部的新要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要,与广大农民的新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机专业会议精神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区的好经验,按照江苏“两个率先”的时序要求,扎实工作,奋力拼搏,确保到2012年全省农机化发展总体进入高级阶段,到2015年,全省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一、以完善农机化政策扶持体系为重点,加快提高农机化发展水平。
今年,我们积极争取财政加大对农机化工作的投入,省级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为1.2亿元,目前全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已实施完毕,实际超出计划4300多万元。省以下地方各级财政补贴资金超过1亿元。我们还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全面启动农机政策性保险,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减轻农民的负担、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进一步调动农民的购机积极性。为切实加强购机补贴管理工作,我们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管理办法,明确了市县农机部门的责任,在全省聘请了60名农机系统行风监督员,将农机购置补贴监管工作纳入农机化目标考核内容,加强对中标企业和经销(代理)商监管,确保这一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
在农机化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全省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全省新增大中型拖拉机7000多台,插秧机1.1万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2000多台,示范、推广各种新型特色农业机械25000台套。全省主要农作物(稻、麦、油菜、玉米)耕、种、收、植保四项环节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74%。为了与我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我们组织制定了《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已在三个县进行试点。
二、以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为重点,加快推进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步伐
2008年,我们继续将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摆在农机化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综合扶持力度,创新运行机制,推动机插秧技术推广在高平台上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对插秧机的补贴标准,手扶式插秧机每台增加了500元,乘座式插秧机提高到售价的30%,绝大部分市县也层层给予了配套补贴,全省用于插秧机补贴的资金超过了1亿元。其中省财政安排补贴及培训资金达到7000万元。各地因地制宜,积极采取奖励、作业补贴、以奖代补等多项扶持和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和服务组织投资、使用插秧机的热情。
二是进一步加大整体推进力度。按照“苏南地区率先发展、苏中地区加快发展、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在苏南地区重点抓市县,在苏中地区重点抓乡镇,在苏北地区重点抓村和连片示范方建设,并继续对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市县进行了表彰奖励,提升了整体推进实施水平。2008年,全省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37%,无锡、常州2个地级市、9个县(市、区)、187个乡镇、3000多个村基本实现了水稻种植机械化。
三是进一步提高机插服务组织化程度。我们进一步加大对机插秧合作组织的培育力度,通过优先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农机化项目引导,鼓励机插秧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维修服务,支持机插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集中连片作业,不断提高服务规模和服务水平。全省服务组织机插面积占机插总面积的比例超过41%。机插面积超过5000亩和10000亩的服务组织分别达到100个和50个,一批机插秧服务组织已成为当地农机服务的知名品牌。今年我省水稻机插秧达到819万亩,与手工插秧相比,可以节省秧田70万亩,节省700多万个工日,增产2300万公斤以上,为农民增收超过9亿元。
在全力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同时,我们紧紧抓住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不放松,通过加大补贴投入,加强典型示范,科技入户、召开现场演示会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玉米、油菜生产机械化。2008年,全省玉米机收、机播面积分别达30万亩和50万亩,油菜机械化收获面积超过了40万亩。
三、以发展设施农业装备为重点,积极拓展农机服务新领域
2008年,我们根据江苏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明确了“省市县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总体规划,有序推进”的总体思路,以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渔业)装备为重点,以示范基地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农机化发展的新空间。
一是坚持扶持资金推动。2008年,我省在小型保鲜库、多功能管理机、挤奶机等特色农机纳入全省补贴范围的基础上,首次切块安排了2000万元用于特色农机补贴,由各市自行选择3-5个品种进行补贴,各地也纷纷加大了对特色农机的补贴力度。据初步统计,全省特色农机补贴投入超过了3000万元,补贴品种超过了30个。
二是坚持科技研发促动。针对特色农机品种多、批量少的特点,我们与82家列名联系企业加强沟通,及时通报产品需求信息,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活动。同时,以实施省科技攻关、农机“三项工程”等科研项目为载体,整合科技资源,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推广单位协作,共建科研开发平台,加快特色农机装备的联合攻关。2008年,我省通过部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0多项,获得国家实用专利8项,一批新技术、新机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
三是坚持示范基地带动。我们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围绕各地主导产业和优势高效农业发展,积极开展特色农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年初,我省举办了首届江苏现代高效农业装备展览会,展示了20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机具、新技术,进一步拓宽眼界,搭建技术交流平台。重点扶持8个省级农机化示范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跟进特色农机。各地也依托农业示范园区,积极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做到农机化示范与园区建设同步推进,先后建立了20多个市县级特色农机示范园(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以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机械为重点,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装备。
今年以来,我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为重点,以示范乡镇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工作试点,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装备,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一是围绕农作物秸秆禁烧,积极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我们争取省财政投入1300多万元用于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机械补贴,投入650万元在全省建立了18个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乡镇,对示范乡镇的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按照平均每亩10元左右的标准进行补助。各地广泛开展宣传发动、集成创新秸秆机械化还田与配套机插秧技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活动,推动了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顺利开展。2008年,全省共新增秸秆还田机械1.2万多台,实施秸秆根茬及全量还田面积超过了1800万亩。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秸秆汽化炉、草帘编织、秸秆打捆等综合利用机械的示范推广,为秸秆找到更多的出路。
二是围绕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高效植保及畜禽粪便处理机械。我们以项目为载体,加强与有关企业的合作,共建研发基地,开发生产出畜禽粪便处理机、高效植保机械等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并将高效植保和畜禽粪便处理机械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通过召开演示、展示等活动,加快了示范推广步伐。2008年,全省推广新型植保机械9000多台,规模以上养殖场80%以上均配备了畜禽粪便处理机械,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围绕农机节能减排,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工作试点。为全面掌握农机排气污染源情况,我省在全国首次将农机排气纳入污染源排查范围。全省投入工作经费1000多万元,普查200多万农机户,共普查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5大类农机具近220万台,采集信息200多万条,成功测算出了200多项农机排放技术参数和30多万吨农机排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为推进农机节能减排,我们与省有关部门共同完成了《江苏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办法(草案)》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在四个县(市、区)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今后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农机报废更新积累了经验。
五、以组织实施农机“111人才工程”为重点,加快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实施农机“111人才工程”,我们进一步加强了与四个省级农机人才培训基地的合作,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训、农机管理人才和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轮训均已全面展开。今年我们在县以上农机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中,选派了20名中青年干部赴12家列名联系农机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了中青年干部的业务水平,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我们再次与省总工会、省劳动保障厅、省人事厅联合举办了第二届江苏省“常发杯”农机修理工技能竞赛,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今年全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数达到3.4万人。积极参与“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工作,全省共举办各类农机培训班近3000期,培训总人数超过16万人。
今年以来,我省在推进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农业部的新要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需要,与广大农民的新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今后,我们将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机专业会议精神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区的好经验,按照江苏“两个率先”的时序要求,扎实工作,奋力拼搏,确保到2012年全省农机化发展总体进入高级阶段,到2015年,全省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