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全面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牵引,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显著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2004年至2007年总产分别达到了627亿斤、720亿斤、756亿斤和793亿斤,今年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初测达到了848亿斤,成为连续第五个丰收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登上800亿斤台阶,商品率已超过74%,在全国居首位,省际间商品粮净调出量已占全国的1/3,已经成为全国的“战略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抓住机遇,率先发展,农机化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黑龙江省现有耕地1.76亿亩,土地平坦,人均占有耕地9.73亩,且无霜期短,农业生产对农机化依赖程度很高。多年来,我省农机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的鼎力支持和政策扶持,省委省政府也始终将农机化建设作为提高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给予了高度重视,全省农业机械化保持着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一)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预计2008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00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20.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和10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分别达到44.3万台和1.2万台,增幅分别达到16%和74.3%。大中型配套农具和联合收获机等主要农机装备分别达到55.7万台和4万台,分别增长18%和11%。尤其是水稻插秧机的增长幅度非常大,达到了21%,保有量达到11.7万台。总体特点是:高科技含量的大型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初步形成了大豆、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田间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的机械装备均衡发展的格局。
(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农村机耕、机播、机收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85%,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大豆田间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玉米精密播种达到98%;水稻插秧和收获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了70.3%和72.4%。从全国看,我省农机作业水平始走在前列。耕、种、收三大主要作业环节中,机耕实现了适宜机耕地块的全覆盖,机播程度随着水稻机械插秧的普及应用而稳步提高,机收程度伴随玉米机械收获关键技术的攻克正大幅度提升。
(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当前我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已近1.8万个,其中:农机大户近1.4万个,集体农机队1831个,农机作业合作社1216个,农机作业协会953个。从发展方向上看:越来越多的农机大户走上了耕种收装备互补、联合经营、规模生产的道路,新组建的农机作业合作社和股份制改造的集体农机队成为整村推进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力量,总体上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互补、相互交融发展壮大的局面。
二、强化措施,锐意创新,农机化在推进全省增粮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今后一个时期要从我省实际出发,以农机化为牵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利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年来,我省在农机化建设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围绕三大主栽作物田间生产大力发展全程机械化,为全省粮食生产的新飞跃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08年国家财政部和省农业开发部门共投入1.2亿元,启动了1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每个示范区耕地面积4万亩,打破村域限制,建立经济独立并实行现代企业管理的大规模高标准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旱田试点共配备进口大型农机装备92台(套),均为195-485马力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以及375台(套)国产设备。今年秋季,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全部实行了规模连片标准化农机作业。年底国家财政部又奖励我省5000万元发展现代农业,5个新试点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同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正分批启动利用北欧贷款购置大型农业机械项目,通过政府贴息并承担部分本金等多项扶持措施,为加速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加快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步伐。今年全省共组建了413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总投资4.8996亿元,包括:省级整合1.09亿元,地方财政投资1560万元,农民自筹3.0306亿元。共购置大型拖拉机1366台,联合收获机749台,配套农具3214台。我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已经历时6年,在投入上始终坚持了以政府扶持为引导,广大农民、村集体经济、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原则,形成了多元化投入、股份制经营、企业化管理、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在管理上,各级政府部门把重心放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上,并不断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为合作社保持良性运行打下了基础。目前,全省农机作业合作社总量已达到1216个,今年总作业量达到5206万标亩,增产粮食8亿斤,所在村劳动力转移已近10万人。
(三)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今年,全省落实国家购机补贴资金2亿元,覆盖74个县(市、区),吸引农民自筹资金5亿元。在政策执行中,我们坚持大型化和配套化,即对旱田区补贴机械限制为90马力以上拖拉机,且机具配套比要达到1:2以上,重点突出高标准整地等基础性耕作和种植结构调整急需装备,解决耕作质量和区域机械化薄弱环节,以此推进三大作物田间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快速普及。几年来,随着中央购机补贴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机化新装备新技术也随之迅速普及到全省,一家一户小型机械耕作的模式被逐步打破,不仅装备更新水平上实现了重大飞跃,农机在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广袤黑土地的增产潜力正一步步被挖掘出来。
(四)广泛实施深松作业补贴。根据我省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的实际情况,从2007年我省就开始施行深松作业补贴政策,按照三年轮翻的要求,对全省旱田适宜耕地进行合理规划,实施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改变耕层变浅的状况。通过省级每亩补贴2.5元、地方财政不低于1:1配套的措施,全面调动广大农民对耕地养护的积极性。今年省级财政拿出7500万元作业补贴资金推进深松整地,完成深松整地3980万亩。全省对去年深松地块跟踪问效,对作物生长的各个时期进行了对比示范,玉米亩增产达到200-240斤,大豆亩增产40-60斤,增产效果非常明显。通过深松整地广泛实施,有效地建立了土壤水库,极大地增强了我省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抵御旱涝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将农机化工程纳入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规划。今年,我省制定了《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规划》(2008年-2015年),同时将农机化工程作为重要内容列为子规划。此《规划》经国家发改委两次考察评估和专家论证,已正式向国家呈报待批。规划到2015年农机化总投资达到178亿元,在旱田区组建1400个农业作业服务区,包括玉米产区770个、大豆产区525个、马铃薯产区105个;水田产区推进全程机械化,预计投资19.8亿元。规划直指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重在内部挖潜,从水利、农机等多个方面综合改造中低产田和研究粮食增产措施,并明确了我省近一时期农机化的年度建设目标和任务。今年是《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各项具体建设措施已经启动,在挖掘增粮增收潜力上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年来,我省农机化工作坚持农机农艺相融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抢农时增积温、抗灾害增肥效、效率高用工少、标准高耗能低、增产多损失小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增产收益。庆安县水稻生产采用全程机械化,亩均增产100斤;双城市去年深松的地块与未深松地块比较,今年玉米的亩产提高了248斤,增产幅度达到了19.3%。
二是节本增收。据调查,今年种植业人工费大幅增加,水稻人工插秧每亩达到了100元,比机械作业费用高出50-60元,而效率仅为机械作业的1/20;水稻收获仅人工割捆就达到了60-80元,加之脱粒费用,每亩支出都要达到100-120元,高出机械作业费用50-60元;双城市今年玉米机收亩作业费用60元左右,而雇人工撂扑掰棒每亩最低还要100元,加之装车,每亩还需要拿出10元以上,亩支出要高于机械作业50元以上。
三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增收。据对成立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村劳动力情况的调查,转移人数已达10万多,人均年增收都达到5000元以上。据统计,全省粮食综合亩产已由2003年的426斤提高到2007年的505.4斤,增长18.6%。农机化在促进增粮增收中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黑龙江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我省已形成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快速推进的趋势。在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和农业机械化内在成长动力的推动下,我省农业机械化将迎来一个与时俱进的、持久的、高质高效的发展阶段。
200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机化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全面启动农机化工程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大型农机化发展道路,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抓住机遇,率先发展,农机化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
黑龙江省现有耕地1.76亿亩,土地平坦,人均占有耕地9.73亩,且无霜期短,农业生产对农机化依赖程度很高。多年来,我省农机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的鼎力支持和政策扶持,省委省政府也始终将农机化建设作为提高我省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给予了高度重视,全省农业机械化保持着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一)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预计2008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00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20.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和100马力以上拖拉机保有量分别达到44.3万台和1.2万台,增幅分别达到16%和74.3%。大中型配套农具和联合收获机等主要农机装备分别达到55.7万台和4万台,分别增长18%和11%。尤其是水稻插秧机的增长幅度非常大,达到了21%,保有量达到11.7万台。总体特点是:高科技含量的大型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初步形成了大豆、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田间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的机械装备均衡发展的格局。
(二)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农村机耕、机播、机收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85%,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大豆田间生产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玉米精密播种达到98%;水稻插秧和收获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了70.3%和72.4%。从全国看,我省农机作业水平始走在前列。耕、种、收三大主要作业环节中,机耕实现了适宜机耕地块的全覆盖,机播程度随着水稻机械插秧的普及应用而稳步提高,机收程度伴随玉米机械收获关键技术的攻克正大幅度提升。
(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当前我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已近1.8万个,其中:农机大户近1.4万个,集体农机队1831个,农机作业合作社1216个,农机作业协会953个。从发展方向上看:越来越多的农机大户走上了耕种收装备互补、联合经营、规模生产的道路,新组建的农机作业合作社和股份制改造的集体农机队成为整村推进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力量,总体上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互补、相互交融发展壮大的局面。
二、强化措施,锐意创新,农机化在推进全省增粮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就提出:“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今后一个时期要从我省实际出发,以农机化为牵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利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年来,我省在农机化建设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围绕三大主栽作物田间生产大力发展全程机械化,为全省粮食生产的新飞跃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08年国家财政部和省农业开发部门共投入1.2亿元,启动了1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每个示范区耕地面积4万亩,打破村域限制,建立经济独立并实行现代企业管理的大规模高标准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1个旱田试点共配备进口大型农机装备92台(套),均为195-485马力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以及375台(套)国产设备。今年秋季,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全部实行了规模连片标准化农机作业。年底国家财政部又奖励我省5000万元发展现代农业,5个新试点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同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正分批启动利用北欧贷款购置大型农业机械项目,通过政府贴息并承担部分本金等多项扶持措施,为加速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加快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步伐。今年全省共组建了413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总投资4.8996亿元,包括:省级整合1.09亿元,地方财政投资1560万元,农民自筹3.0306亿元。共购置大型拖拉机1366台,联合收获机749台,配套农具3214台。我省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已经历时6年,在投入上始终坚持了以政府扶持为引导,广大农民、村集体经济、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建设的原则,形成了多元化投入、股份制经营、企业化管理、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在管理上,各级政府部门把重心放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上,并不断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为合作社保持良性运行打下了基础。目前,全省农机作业合作社总量已达到1216个,今年总作业量达到5206万标亩,增产粮食8亿斤,所在村劳动力转移已近10万人。
(三)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今年,全省落实国家购机补贴资金2亿元,覆盖74个县(市、区),吸引农民自筹资金5亿元。在政策执行中,我们坚持大型化和配套化,即对旱田区补贴机械限制为90马力以上拖拉机,且机具配套比要达到1:2以上,重点突出高标准整地等基础性耕作和种植结构调整急需装备,解决耕作质量和区域机械化薄弱环节,以此推进三大作物田间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快速普及。几年来,随着中央购机补贴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机化新装备新技术也随之迅速普及到全省,一家一户小型机械耕作的模式被逐步打破,不仅装备更新水平上实现了重大飞跃,农机在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广袤黑土地的增产潜力正一步步被挖掘出来。
(四)广泛实施深松作业补贴。根据我省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的实际情况,从2007年我省就开始施行深松作业补贴政策,按照三年轮翻的要求,对全省旱田适宜耕地进行合理规划,实施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改变耕层变浅的状况。通过省级每亩补贴2.5元、地方财政不低于1:1配套的措施,全面调动广大农民对耕地养护的积极性。今年省级财政拿出7500万元作业补贴资金推进深松整地,完成深松整地3980万亩。全省对去年深松地块跟踪问效,对作物生长的各个时期进行了对比示范,玉米亩增产达到200-240斤,大豆亩增产40-60斤,增产效果非常明显。通过深松整地广泛实施,有效地建立了土壤水库,极大地增强了我省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抵御旱涝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将农机化工程纳入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规划。今年,我省制定了《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规划》(2008年-2015年),同时将农机化工程作为重要内容列为子规划。此《规划》经国家发改委两次考察评估和专家论证,已正式向国家呈报待批。规划到2015年农机化总投资达到178亿元,在旱田区组建1400个农业作业服务区,包括玉米产区770个、大豆产区525个、马铃薯产区105个;水田产区推进全程机械化,预计投资19.8亿元。规划直指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重在内部挖潜,从水利、农机等多个方面综合改造中低产田和研究粮食增产措施,并明确了我省近一时期农机化的年度建设目标和任务。今年是《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各项具体建设措施已经启动,在挖掘增粮增收潜力上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年来,我省农机化工作坚持农机农艺相融合,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抢农时增积温、抗灾害增肥效、效率高用工少、标准高耗能低、增产多损失小等方面的作用,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增产收益。庆安县水稻生产采用全程机械化,亩均增产100斤;双城市去年深松的地块与未深松地块比较,今年玉米的亩产提高了248斤,增产幅度达到了19.3%。
二是节本增收。据调查,今年种植业人工费大幅增加,水稻人工插秧每亩达到了100元,比机械作业费用高出50-60元,而效率仅为机械作业的1/20;水稻收获仅人工割捆就达到了60-80元,加之脱粒费用,每亩支出都要达到100-120元,高出机械作业费用50-60元;双城市今年玉米机收亩作业费用60元左右,而雇人工撂扑掰棒每亩最低还要100元,加之装车,每亩还需要拿出10元以上,亩支出要高于机械作业50元以上。
三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增收。据对成立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村劳动力情况的调查,转移人数已达10万多,人均年增收都达到5000元以上。据统计,全省粮食综合亩产已由2003年的426斤提高到2007年的505.4斤,增长18.6%。农机化在促进增粮增收中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黑龙江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我省已形成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快速推进的趋势。在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和农业机械化内在成长动力的推动下,我省农业机械化将迎来一个与时俱进的、持久的、高质高效的发展阶段。
2009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机化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全面启动农机化工程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大型农机化发展道路,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农村改革发展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