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农业部开展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部署,我区把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作为现代农牧业建设的基础工程,2007年全面启动。到2008年底,全区建成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饲料等主要作物品种类型的示范区71个,覆盖耕地面积341万亩,辐射带动区域达到2000万亩,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发挥了示范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作用。
一、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效果
(一)机械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示范区耕作、播(插)、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00%、100%和82%,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8.6个、31个和52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1.7个百分点。机收水平提高是整个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关键,示范区内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饲料等主要作物的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0%、100%、90%、100%和100%,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73.5个、25.9个、59.3个、28.2个和60.1个百分点。示范区建设重点区域鄂尔多斯市、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包头市达茂旗等地区的主要作物基本实现了生产作业全程机械化。
(二)农机农艺技术集成取得重要突破。示范区以全程机械化技术配套作业为基本目标,形成了先进的农机农艺技术结合体系。玉米示范区配套了精量播种、中耕除草、联合收获、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马铃薯示范区配套了种植、起垄、施肥、喷药、中耕、灭秧、收获技术;水稻示范区配套了育秧、插秧、联合收获技术;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地将浅翻深松、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普遍应用于示范区。自治区在呼伦贝尔地区主抓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将牙克石市作为保护性耕作示范县试点,以农牧场为依托,实施规模化保护性技术应用,成套技术应用达到40万亩。各示范区紧密结合应用先进农艺技术,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化学除草、水肥双节等技术,并推动农艺在适应机械化作业改良种植模式上取得突破性进步。其中通辽市推行宽垄密植,适应耕播收机械配套作业;巴彦淖尔市合理确定套田种植带,解决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作业问题,使先进农艺技术应用进入了新境界。
(三)土地规模经营走出了新路子。示范区内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正在成为土地规模经营的主力军,其中510个农机大户和108个服务组织通过订单服务、承包作业、承包经营土地等方式,实施作物集中连片种植、统一机械化作业。鄂尔多斯市建成63万亩集中连片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现代农牧业示范区;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建成51万亩以指针式喷灌设备为主、大型机械配套作业的高标准机械化马铃薯生产示范区。赤峰市46万亩设施农业区域化布局,统一配套卷帘机、微耕机和微灌设备,并组织专门园田管理作业队进行棚间跨户作业服务;通辽市园区40万亩玉米集中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在典型示范区,规模种地成为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的“专利”。
(四)显著地提高了农牧业劳动生产率和农牧民收入。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农牧业实现机械化生产,使农牧业生产率、农牧民收益都有了明显提高。示范区通过大型化机械装备、规模化土地经营、集约化生产作业,产生了显著的节本增效效果,据统计,示范区减少人力劳动55%,提高农牧民收入25%。通辽市玉米示范区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后,不仅有效解决了玉米机收水平低的困扰,还带动种植科学扩垄增株,亩均增产62公斤,亩均节本增效112元;赤峰市设施农业示范区普遍施行机械化卷帘技术后,延长日照1小时50分,在增加光合作用下,作物增产10%;呼伦贝尔实施规模化机械深松后亩增产幅度达到15%。规模化生产解放了生产力,使农牧民由原来的单一土地收入,扩展为土地租金收入、示范区辅助工种收入、外出打工收入三项收入来源。示范区内共有3.2万户农牧民,户均增收近万元,总效益达到3亿多元;其中鄂尔多斯市人均收入1万元,是全区示范区平均值的2倍。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使用上向示范区建设倾斜,地方各级政府也制定了扶持政策,激发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2007-2008年各级政府投入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资金1.1亿元,年均5500万元,是2006年全区农机化财政总投入的2倍多。在政府财政资金带动下,良好经营效益的驱动下,农牧民和社会力量投入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资金近5亿元,年均2.5亿元。
(二)严密设计科学规划。立足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根据我区优势作物区域布局、农机化发展重点和现有农机化基础条件,自治区及盟市、旗县三级均制定了农机化示范区建设3年规划,明确了示范区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容与目标、区域布局、技术标准体系、工作机制及保障措施等,为示范区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实施线路图。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内容是“三项硬件、五项软件”。“三项硬件”,即一个规范的农机合作社、一块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一处正规化建成的农机大院;“五项软件”,即农机服务组织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工艺路线、机械化作业标准、机具配套方案、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指标。按照这一模式,全区统一印发了《农机化示范区制度标准汇编》。通过软硬要件配置,体现示范区新机具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农机标准化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三位一体”功能。
(三)狠抓龙头服务组织建设。2006-2008年我厅连续三年将培育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机合作组织作为惠农十大实事之一,持续专项推进。全区现有农机资产10万元的农机大户8710户,二年来共培育运作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82家。通过引导和扶持规范的龙头服务组织领办示范区建设,不断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三、工作体会
(一)要在现代农业建设全局中来谋划农机示范园区建设。农机示范园区建设的宗旨就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开拓道路。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证明,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处于基础与支撑地位,引领着农艺制度深刻变革,推动农业科技推广进入新境界;引领着土地整合和农牧民联户经营,推动着经营体制的创新;引领着以农机手为骨干的职业农民的成长,推动着农牧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二)要引导扶持好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集先进装备、市场机制、现代生产组织形式于一体,是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的生力军。示范园区建设必须大力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作业服务专业化、市场化,其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才能长久发挥。
(三)要优化资源组合,实施要素集中投入。示范区统筹资金、项目集中投放,产生了叠加效应,使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作用最大化。示范区建设只有把农机化行业各系统人力、物力、智力、财力集中调动起来,荟萃优势,才能有效带动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快速提高,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