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市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土壤耕层较深,为粮食生产和发展机械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榆树市借助这一优势,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一、确立“农机化整体推进”发展战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先发展农业机械化。榆树市确立了“农机化整体推进”发展战略,着力实施“五项调整”、实现“五个重点推进”,即,调整农机装备结构,着力推进大型农机装备规模发展;调整农机化发展重点,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调整农机化发展方向,全面推进种植业及农业主导产业机械化;调整农机化发展布局,全面推进全区域所有农村农业机械化;调整农机化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坚持做到三个不变,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抓农业机械化的决心不变;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基础上,抓农业机械化的劲头不变;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抓农业机械化的方向不变。
通过实施农机化发展战略,到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53.6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值3亿元,拖拉机保有量22006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851台,小型拖拉机18952台,配套农机具66312台(件),农机具配套比为1∶3。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52%,土地耕翻、玉米播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玉米、水稻机收也有突破性进展,玉米机收达到了1000公顷,水稻机收达到5000公顷。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打造出农机化支撑下的放心农业。目前,全市春季播种只用5―7天时间,农业机械化极大地缓解农忙季节的劳力需求,劳动力占有量减少了60%,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有效转移。
二、完善农机发展投入机制,用先进物质装备农业
农机化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投入。榆树市紧紧抓住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这一主线不放松,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实施政策推动、补贴拉动、服务促动、示范带动的办法,鼓励、支持农机化发展。把农机化发展列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实行多渠道融资的办法,走合资联办、投资入股的发展之路,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扶持农民兴办农机化。2006年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6500万元,拉动农民投资农机2亿元,更新大中型拖拉机2000多台,购置联合收割机58台,其它农具近5000台(套)。
三、开展农机创新跟进工程,促进农业主导产业发展
榆树市深入实施农机创新跟进工程,加快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推广步伐。围绕畜牧业的发展,引进了先进的玉米秸秆饲料成型设备机械;围绕秸秆禁烧,引进了玉米收获机械,实现了秸秆还田;围绕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引进了保护性耕作新机具,更新了大中型拖拉机。这些机具的引进推广,促进了农村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引进推广了玉米收获机械后,不仅解决了玉米人工收获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还实现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巩固了秸秆禁烧成果。2008年,全市完成玉米机械收获1000公顷,玉米秸秆全部还田;完成玉米机械播种19万公顷,仅减少作业工序、降低生产成本一项就为农民节约支出4000多万元。
四、加快农机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土地规模经营
农机装备是硬基础,组织化水平是软实力。榆树市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到去年末,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8家,20万元以上资产农机大户210家,这些专业组织正在成为农机作业市场的主体。农机产业化发展,还促进农业服务不断向农业生产的产前、产后延伸,向农林牧渔业、运输、加工等方面扩展。榆树市农村运输总量的70%、农业工程的90%、农村社会工程的40%都由农业机械承担。农机经营收入3.9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71元。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提高了农业作业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集约生产。
五、实施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榆树市于1999年开始实施全程农机化示范区项目,以弓棚镇为中心,在这10个乡镇率先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带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去年市被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机化示范县(市)之一,列为全省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县(市)之一,是全省示范面积最大、补助最高的县(市)。为做好示范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全面带动,全程机械化设计,加强示范区建设的管理和实施,保证项目的实施和农机具充分发挥作用。近几年,全市投入建设资金64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15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3250万元,新增拖拉机504台,农机具665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后,榆树市按照均衡发展的原则,重点补贴大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以及综合整地作业机械。通过政策拉动,提高全市农机化的装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