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结构日趋完善 作业水平明显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全面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轨道,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装备水平稳步提升,装备结构日趋完善。“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25.25万千瓦,比“十五”期末增长17.9%;大中型拖拉机达2255台,配套农机具5964台(套);小型拖拉机发展到4.5万台,配套农机具8.2万台(套);每百公顷耕地拥有拖拉机23台、拖拉机动力245.21千瓦,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4.55%和72.21千瓦。此外,全市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等特色农业机械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业机械对农村劳动过程的覆盖面得到全面提高。
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不断攀升。“十一五”期末,全市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8%,比“十五”期末增长了18个百分点,其中耕地机械化水平为76%,播种机械化水平为54.5%,收获机械化水平为37.3%。同时,农机经营效益达到13.69亿元,农机经营收入实现5.44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了38.7%和50.69%。
新机具、新技术全面推广,农机覆盖面迅速扩大。“十一五”期末,全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到45.5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27万亩,辐射推广面积达到18.5万亩,年总节本增收效益4000余万元;玉米联合收获技术实现零突破,收获机械达到273台,收获面积去年达到了18.51万亩。与此同时,设施农业机械化配套技术、牧草机械化生产技术、小杂粮生产机械化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等一批新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机具总量达到1万余台,实施总面积达到370余万亩。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良性轨道,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此基础上,各农机合作社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专业经营、多种经营等不同的发展道路。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机户数量达到5.58万户,其中农机大户127户;县、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到1157个,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