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拥有14个师、174个农牧团场、259万人的特殊群体,散布在新疆广袤大地、天山南北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新疆有多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有多大。
这片热土从没有像今天这般充满活力:从帕米尔高原到准噶尔盆地,从塔里木河畔到阿尔泰山脚下,一项项民生工程、一批批产业项目、一处处工业园区,或竣工投产,或加速建设。在农六师五家渠东工业园区,山东信发投资100多亿元的农六师煤电公司横空出世,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达600亿元;在农八师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大全投资260亿元的光伏产业园落地生根;在农七师奎屯天北新区,浙江华孚投资6亿多元的华孚色纺50万锭一期工程拔地而起……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年后的今天,中央举全国之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曾远离人们视野,为了边疆安宁和发展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特殊群体,迸发出蓬勃生机。
借力对口支援
借力更须自力 着力改善民生
去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战略部署:首次把兵团12个师(市)纳入全国对口援疆范围,“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支持政策兵团同样适用,对新疆困难地区和对口支援受援地区的支持政策所在地兵团师团同样适用。”
从内地到边疆,从北疆到南疆,飞越巍巍天山,走过茫茫大漠。承担对口支援兵团任务的北京、浙江、河北、河南、广东、江苏、湖北、山西、辽宁、黑龙江等10省市立即行动,组织援疆先遣组,赶赴兵团12个师(市)开展前期工作。与此同时,10省市派出由主要领导带队的高规格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兵团12个师(市)考察工作。
50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1800名官兵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胜利解放和田。后来,他们就地转业,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47团,宛若沙漠胡杨,植根大漠戈壁。
50年后,他们培育出的优质“和田玉枣”,却难以穿越大漠。
对口支援农十四师的北京市应声而动。去年6月,47团红枣加工基地开工建设,10月竣工投产。紧接着,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开设了和田农产品销售专区,王府井设立了和田特色优质农产品销售专区,北京市还组织华联、二商、超市发等12家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到和田签订了产销对接协议。47团党委书记、政委郭耀峰说,“年加工鲜枣1万吨,可实现利润1000万元,增加就业230多人。”
“10省市对口支援兵团工作继去年试点,今年将全面展开,将实施140余个援建项目,项目总金额近62亿元,其中80%是民生项目。”兵团副政委徐伟华说。
借力更须自力。多年来,兵团集中有限的资金,坚持每年为职工群众做“十件实事”。去年,出台试行办法,将6.69万名“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基本解决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下力气改善基层群众居住条件,完成农房改造1.5万户;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发放低保金3亿元,让13万人受益。“今年,还要完成10多万套保障性住房,要保证20年不落后;让3950户游牧职工定居;让1.36万职工群众用上电;让80多万人饮用安全水……”兵团发改委主任朱新祥掰着指头如数家珍。
力推“三化”进程
从“屯垦”到“屯城” 筑牢发展根基
在人们的印象中,兵团的强项是“农”:开荒种地,节水灌溉,堆积如山的棉花,一望无际的条田……新疆兵团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历程,农业举足轻重,有资料表明,新疆每三亩半耕地中,就有一亩是兵团开垦的。
兵团既“善农”,亦“能工”,不仅开创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先河,还相继建成以“八一”命名的大批骨干企业。后来,兵团把一批成规模的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兵团发出力推“三化”进程的动员令。“要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丰富屯垦内容,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兵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在自治区经济中的份额和地位。”2010年9月,在兵团党委召开的六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车俊的表态掷地有声:“这是党中央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兵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路径。”
兵团重要城市农八师石河子市曾是一片不毛之地。今天,它已是闻名海内外的“戈壁明珠”,曾获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改善最佳范例奖”,其经济总量、人口均占兵团的1/4。
按照“师市合一”体制管理的农六师五家渠市建市刚7年,发展势头强劲,正全力打造兵团“新窗口、新名片、新引擎”。农六师五家渠市党委书记、政委焦明启表示,到2015年,师市确保实现生产总值350亿元,力争400亿元,比2009年翻两番,年均增长2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有城市和没城市大不一样。农十师是新中国最北面的一支屯垦部队,师部驻地“北屯”因此得名。“我们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争取早日建市,实现由‘屯垦戍边’到‘屯城戍边’的历史性转变。”在农十师党委书记、政委张成隆的工作日程表上,北屯建市已进入倒计时。
兵团建设局局长钟波案头的一份规划图显示,到2015年,新疆兵团将形成以10个城市、10个垦区中心城镇、160个一般团场城镇、400个中心连队居住区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真正使广大职工群众享受和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生活。
屯垦戍边是千古之策,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为屯垦戍边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安营扎寨到设市建镇,作为“三化”建设之首,城镇化建设承载着兵团“十二五”发展的新希望。
唱响兵团精神
“永不退役”兵团人 维稳戍边生力军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国境线旁牧羊牛。”新疆兵团农十师185团戍守的国土就在阿拉克别克河界河边,在酷似“雄鸡”的中国版图尖尖的尾羽上。民兵哨所墙上的这首小诗,是对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的生动诠释。
2月25日清晨,一阵阵嘹亮的军号声在乌鲁木齐西山某训练基地响起。身着普通作训服装的兵团政委车俊和兵团党委副书记、司令员华士飞出现在训练队列中,兵团党委中心组“唱响兵团精神”学习暨冬季军事训练活动拉开了帷幕。他们冒着严寒、顶着风雪,像一个普通的“新兵”一样,进行严格的队列训练、实弹射击演练。
“兵团要进一步完善‘全员冬训’机制,利用冬季漫长的农闲时间,多种形式培训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切实增强‘兵’的意识,强化‘兵’的功能。确保一旦有事,兵团能够拉得出、打得赢,发挥独特威慑作用,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保驾护航。”车俊政委在寒风中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每一个兵团人热血沸腾。
这个刚刚过去的冬天,兵团各师纷纷围绕唱响兵团精神开展职工冬训活动。在这场20万人的大集训中,出现了许多父子兵、夫妻兵。为农十二师集训民兵做饭的炊事班班长王安,把在西南科技大学上大学的儿子带来参加集训。王安叮嘱儿子:“兵团第三代不能忘本。集训备勤是一次正规训练,能在这个集体里经受住摔打磨炼,才能成为真正的兵团人。”当记者问王安有什么心愿时,他高兴地说:“儿子大学毕业后,送他去当兵。”
集训仅仅是兵团提高职工“兵”的意识、提升维稳戍边能力的一项内容。兵团军事部部长高龙福告诉记者,为加强兵团民兵武装力量建设,制定了兵团历史上第一个军事规划――2010年至2020年十年规划。按照规划,兵团将建立维稳长效机制,在敏感地区建立轮训备勤分队;在各师组建抢险救灾民兵分队;在边境地区实行联防联训,加强民兵哨所建设,建立远程监控系统;每年进行全员冬训等。“现在,民兵拉练有了自己的运输车,还购置了野战炊事车,架行军锅做饭已成历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支永不退役的屯垦部队,必将牢记使命,更好地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三大作用”,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新的力量。兵团,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