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农业机械化专项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1-10-08   来源: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   

农办机[201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机管理局(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

  为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教育培训、技术推广、试验鉴定及设施农业发展,根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和《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我部组织编写了《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1、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点击下载

  2、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点击下载

  3、全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点击下载

  4、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点击下载

  5、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点击下载

  农业部办公厅
  二o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附件1:

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前    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事业也迈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机化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五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科技保障能力显着增强,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农机化科技进步加速。"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等对农机化科技创新投入近6亿元,重点支持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与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和集成。水稻和玉米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农机、农艺和农业经营方式相互融合的生产体系在主产区初步形成;油菜、花生、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研究全面推进,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高效低污染植保等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加速组装集成和转化应用;丘陵山地轻便型农机具、林果业机械化、畜牧业机械化和智能农业装备等研发项目启动,研究领域逐步拓展。

  (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斐然,技术转化应用力度加大。农机化重大科技成果数量明显增加,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高速插秧机关键部件与产品、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加工成套技术装备、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具、温室关键装备及有机基质等11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成果数量比"十五"时期翻了近一番。通过实施新机具新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以及农机化示范县(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机械化收获、油菜种植与收获机械化、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装备与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日趋成熟,新型农业装备种类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明显提升,通过国家推广鉴定的新产品累计2200多项,比"十五"末增加120%。

  (三)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五年来,新增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农业部布局建设了现代农业装备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学科群,由两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若干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试验站组成。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有30余个农产品设立了机械或设施装备研究室。教育部、水利部和部分省区市先后在农业工程领域设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农业装备领域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布局建设,企业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一批农机行业领军型科学家入选院士、长江学者或在国际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30余名中青年专家入选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机械与设施装备岗位科学家。农业工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改革中发展,为农机化事业培养输送了大量高层次科技人才。农业部启动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基层农机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成功从国外引进、消化和吸收保护性耕作技术、大中型配套农机具和油菜、棉花收获机械等关键技术装备,大大缩短了技术研发周期。农业工程领域学术交流活跃,多次召开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农机具出口扩大。

  二、农机化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速农机化发展,改善结构,提升质量,拓宽领域,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对农机化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机化科技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现代农业科技深刻变革,必须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农机化科技的引领和支撑。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用工成本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同时,农业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药、化肥和水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农机化科技进步,发展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需要技术有效供给和超前储备。我国各区域、农业各产业和生产环节之间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不高,低碳型和节约型农机化技术研发刚刚起步。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新技术和新装备有效供给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需求。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超前谋划,加快研发,加强储备,加速转化,为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农机制造大国向强国的战略转型,需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是农机制造和应用大国,但是部分农业装备关键技术或部件尚未摆脱对国外企业的依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提升农业装备制造水平,降低农机生产成本,必须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农机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源泉。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相结合。面对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农机化科技要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面临许多挑战:一是农机化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储备不足,应用开发研究系统集成不够;二是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不紧密,协作攻关机制不完善;三是产学研推合作不协调,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四是科技资源配置分散,缺乏对项目、平台和人才的长效投入机制。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改善农机化科技保障条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农机化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显着提升,适宜不同区域的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油菜、棉花、甘蔗、花生、薯类和果蔬茶类等作物关键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基本定型并在主产区全面推广应用,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装备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油等低碳节约型农机化技术进一步熟化。

  2.农机化科研条件逐步改善,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和试验基地布局合理,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3.农机农艺融合、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

  4.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领军型科学家和科研骨干数量较快增长,形成学科齐全、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精干高效的农机化科技创新队伍。

  四、重点研究任务

  (一)加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共性技术研究。围绕制约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机械化的共性技术,开展机械化耕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农机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

  1.机械化耕作技术。重点研究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与装备,优化与提升丘陵山地耕作机械性能。

  2.机械化种植技术。重点研究种子播前处理技术、气力精密播种技术、高效移栽技术。

  3.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重点研究精准施药技术、农药施用关键基础部件和适宜不同作物的植保机械以及中耕、施肥技术与装备。

  4.节水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低成本、智能型喷灌、微滴灌技术及设备,研究中小型多功能抗旱节水机具。

  5.机械化收获技术。重点研究籽粒类、根茎类、茎秆类和果蔬类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收获装备作业状态监测及控制技术。

  6.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秸秆高效收集、贮存、运输、压缩成型及综合利用等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7.种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种子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8.农机鉴定与检测技术。重点研究农机试验鉴定评价方法与检测技术、主要粮食作物机械的田间测试技术、农机安全监理检测技术与设备。

  (二)突破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食物供给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目标,重点突破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甘蔗和果蔬茶等机械化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不同区域、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1.水稻:重点研究高效精量直播、杂交稻及超级稻育秧与栽插、大喂入量联合收获、高湿稻谷干燥等关键技术与装备。

  2.玉米:重点研究精量播种、适宜对行收获、摘穗收获、籽粒收获、玉米青贮收获与茎秆还田或切碎回收技术与装备。

  3.薯类:重点研究马铃薯和甘薯等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复式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挖掘、分离、分选和装袋等多功能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4.油菜:重点研究适宜不同种植条件的油菜直播与移栽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稻麦油兼用高效低损失联合或分段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5.棉花:重点研究适宜机采收的棉花精量播种技术与机械、打顶机械、低成本棉花收获技术、中小型收获机械、场上预清理加工配套装备。

  6.花生:重点研究根茎类作物多功能联合收获机具、适用于南方丘陵地区的花生分段收获机具、低破损剥壳机和高效筛选分级加工设备等。

  7.甘蔗:重点研究甘蔗种植、联合收获和切段式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8.果蔬茶:重点研究果园和茶园管理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茶叶采摘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果蔬茶采后处理和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蔬菜播种育苗生产成套设备、蔬菜移栽与收获机械化技术。

  (三)加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与技术研究。围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战略需求,重点研究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

  1.设施园艺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果蔬花卉等园艺作物和食用菌等生长信息采集与环境智能化控制装备、设施栽培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设施园艺机械化作业技术与装备。

  2.畜禽养殖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畜禽舍自动化饲喂和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健康养殖工艺模式和成套装备等。

  3.渔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智能化增氧、投饵和水质监控设备、水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节能、环保、健康和高效的养殖技术等。

  4.农产品初加工。重点研究谷物干燥、智能化分选、农产品储运及产地加工技术与装备等。

  (四)加快牧草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围绕有效保护和开发草原、提升草原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战略需求,重点研究草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加大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研发力度,实现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

  1.草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草场生态恢复与改良技术工艺和装备,研究牧草联合收获与深加工技术及配套机具、牧草制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2.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适宜丘陵山区水稻、玉米和油菜生产的轻便型耕整地、种植与收获作业机械,研究果蔬、薯类、茶叶、蚕桑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田间运输、田间管理、保鲜和烘干等产后加工技术与装备。

  (五)加强农机化软科学研究。重点研究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农机化技术模式与技术路线、农机化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农机化生产与服务信息化、农机化标准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体系。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发展的组织领导,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需求,明确重点任务,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加强与科技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推进部门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发挥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和全国农机化与设施农业专家库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以任务带团队,以团队促体系,完善科研、制造、教学和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

  (二)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经费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鼓励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对农机化的投入,重点支持农机化应用基础研究、行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让优势科研团队及成员获得长期、稳定和持续支持。完善农机化公益性项目科技立项与绩效考核机制。优化投入结构,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科技持续创新。

  (三)加强联合协作,健全创新机制。建立多学科协作攻关长效机制,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特别要围绕农机化发展中的重大科研问题,加强农机农艺专家的协作。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集成和融合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研究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科研、教育、推广和企业等多部门合作,建立产学研推协作长效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

  (四)实施重点工程,提升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改善农机科研院所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创新能力。积极谋划粮油作物机械化生产体系示范工程、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创新工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示范工程等,以重大工程建设为载体,加速科技成果熟化集成和示范推广。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建设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现代农业装备"、"设施农业工程"和"农业信息化"等学科群,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争取增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农机化技术专家数量,保证大部分农产品技术体系中配备机械研究室和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新增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任务。

  (五)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技术交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依托重大工程或专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扶持民族企业和品牌的发展,积极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产品扩大出口。支持农业机械化相关学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强政府间农机化项目合作,组织好中外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学会和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学术交流与合作。

附件2:

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前  言

  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为加强"十二五"期间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适应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成就

  "十一五"期间,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要求,坚持育人为本,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改善基础条件,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形式,完善管理制度,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成效显着,为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全国涌现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催生了更多的种植养殖大户,造就了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农村的4000多万农机手,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一)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日益完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在改革中创新,在求实中发展,基本形成了农业机械化教育机构、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农机化科研机构、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教育培训新格局。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机构1857个、人员2.1万人,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2149个,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42个,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培训鉴定基地500多个。农业机械化科研机构、推广机构、监理机构、服务组织及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投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完善。

  (二)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整合利用各类农机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有关部门配合,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政策,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0年,全国共培训各类农业机械化人员631万人次。其中: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与维修人员50多万人,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任务;通过农机职业技能鉴定13万人次;完成管理干部及技术人员培训80万人次。2010年农业部将"对100万新购置农机具的农民开展培训"列入为农民办实事之一。农机化教育培训规模的不断扩大,有效提升了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三)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能力明显增强。各地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器具和教材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提高培训服务能力。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积极开展有场地、有设备、有人员、有制度"四有"农机校建设,培训条件不断改善。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全国农业机械化师资人员达到1.37万名,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加强培训教材建设。组织编写了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全国通用系列教材等,并积极开发各种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图文并貌的图书及音像教材,满足广大农民机手和培训教师的需求。

  (四)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制度初步建立。农业部制定了《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各省区市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加强工作调研,明确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职责,结合各地实际和特点提出了落实农机教育培训规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规划,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机人员整体素质。各地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技术、重点机具开展丰富实用的教育培训活动。一是通过加强农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正确使用、安全操作农业机械的水平。二是通过开展重点季节和农机化新技术专项培训,并广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采取课堂讲解、现场演示、送技下乡等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播农机化技术,提高了农民掌握应用农机化新技术的水平。三是通过开展"阳光工程"、"金蓝领计划"、"政企联动"、职业技能培训等,加大了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机维修师资的培训力度,培养了一批高技能农机使用和维修人才。四是培训中注重农机农艺融合,提高了农机使用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

  我国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多元化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缺乏长效机制,尚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和发展农业机械化新形势的需求。二是教育培训管理制度、人才培养与评价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技术职称评定制度还不健全,机制不完善。三是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机构缺少师资,基层农机培训机构教师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单一、知识与人员老化问题突出。四是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机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培训机具、教学设备缺乏,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二、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的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年轻一代农民更向往体面的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生产对农机化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加快农机化实用人才培养,对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求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更需要培育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当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52%,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以人畜力为主向农机作业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全国4000多万农机手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我国农机操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水平较低。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是推进科技进步、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升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两个助推器。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买得起农机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低等问题突出。只有加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才能提高农机科技应用水平,进而促进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转变。

  (三)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是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培训能力是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是农业机械化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队伍整体素质,优化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结构,对强化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撑,夯实农业机械化发展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是有效降低农机事故,促进农业机械安全发展的重要措施。农机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也直接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开展农机操作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农机手安全驾驶操作水平,是预防和降低农机事故的重要措施,是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紧迫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重要阶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对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增创新优势,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能力为手段,以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政策体系为保障,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完善扶持政策,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鼓励和引导社会多方力量的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障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培训对象,统筹组织实施。

  --坚持按需施教、注重实效。以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机化发展需求为导向,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结合,农机化技术与农艺知识融合,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提高培训效果。

  --坚持创新模式、完善机制。采取灵活有效方式,通过集中办班、入户培训、现场演示、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培训,同时,建立健全培训评价、激励、监督和考核机制。

  (三)目标

  "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农业机械化管理、科技和实用人才550万人次以上,建设三支保障有力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管理能力强、乐于奉献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队伍,保障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在农业机械化系统高效贯彻执行。每年培训20万人次以上。二是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支撑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保障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的快速普及应用。每年培训80万人次以上。三是建设一支致富能力强、服务到位的农机实用人才队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每年培训450万人次以上,其中培训新购机农民100万人次以上,职业技能鉴定15万人以上。

  四、重点任务

  (一)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为目标,加大农业机械化管理干部培训力度。以提高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能力为重点,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人员队伍的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管理能力强、乐于奉献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三农"政策理论培训,用新的理念引领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和思想政治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贯彻执行各项农业机械化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农业机械化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服务意识,树立良好行风。

  (二)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人员培训步伐。积极发挥农业机械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产学研推用结合,依托行业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集聚和培养造就一批国内领先、能进入世界农业机械化科技前沿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培训,重点培养县以下推广人员的示范推广、技术服务能力和县以上推广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安全监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以提高作业服务能力为目标,增强农机实用人员培训效果。适应农业生产由依靠人畜力为主向依靠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加强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重点加强农机驾驶操作、维护修理、技术指导、经营服务等岗位实用人员的培训,提高作业服务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加强重点农时季节和农机化新技术专项培训,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普及应用;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组织好新购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手掌握使用现代农业装备的水平。

  (四)以提升教育培训能力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农业机械化学校为主,合理利用技术推广、职业技能开发机构和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等现有各类培训资源,完善培训体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培训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造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印好各类培训教材。加强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研发培训模拟器材、器具和软件,更新教学设备,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培训服务能力。

  (五)以提高实用技能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职业技能开发。进一步促进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与维修管理、安全监理、技术推广等工作的结合,创新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模式,加大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力度。完善农机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工作规范和技师考评办法,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强农机高技能人才培训,优化农机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农机人员学技能、比技能、用技能的热情。

  五、保障措施

  (一)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经验,围绕"十二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目标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强组织实施力度,促进教育培训大行动深入开展。各地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强化措施,完善机制,统筹培训资源和经费投入,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教育培训大行动取得成效。

  (二)加大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将农机化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内容及相关发展规划,加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扶持,对公益性教育培训活动予以资金保障。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及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等有关项目,加大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拓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投入渠道,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教育培训事业。

  (三)完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加强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的行政许可管理,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审定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和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质量。加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规范和大纲建设,规范农机培训结业考试、驾驶证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纠正和查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中的违规行为。

  (四)营造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良好氛围。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广泛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作用和成效,扩大影响力和认知度,形成有利于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组织领导。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把教育培训作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工作任务,严格责任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要加强部门联合与协作,强化"农、科、教"有机结合,统筹培训资源,形成分工明确、配合紧密、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扎实做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附件3:

全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前  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机化发展靠科技,科技应用靠推广。为了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装备的普及应用,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机化技术推广成效

  "十一五"期间,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宣传培训,农机化技术推广成效显着,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50%,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粮食七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重点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成效显着。"十一五"期间,农业部认真组织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科技支撑计划、行业科技、"948"、"跨越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农机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和农机化推进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了102个综合机械化示范区,282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县,40个玉米收获机械化示范县,40个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256个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以及25个重点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地方各级也建立了一大批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农机化重点技术试验示范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10年,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玉米机收、油菜机收水平分别达到20.9%、25.8%、10.7%,分别比"十五"末提高13.8、22.7和5.7个百分点;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4317千公顷,比"十五"末增长6.5倍;机械化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农田节水灌溉和深耕深松面积分别达到11153千公顷、28517千公顷、11666千公顷和27435千公顷,比"十五"末分别增加了91.4%、47.4%、38.5%和19.7%。

  (二)农机化技术推广领域不断拓展。在加强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的同时,农机化技术推广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向林果业、食用菌、设施园艺、畜牧业、草业、渔业、秸秆综合利用等领域拓展。重点开展了水稻、玉米、小麦产前种子处理和产后烘干技术试验示范,果园管理、采摘、运输、贮藏保鲜等林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牧草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食用菌生产、秸秆饲料加工、户用沼气及工业化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械化饲喂、粪便处理等畜牧养殖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械化增氧、投饵等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推广,设施园艺装备与技术推广;丘陵山区轻便型耕整地、种植和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推广。2010年,谷物烘干机保有量达到3.76万台,保鲜贮藏设备4.04万台(套),果蔬加工机械9.24万台,茶叶采摘机4.15万台、加工机械97.34万台,秸秆捡拾打捆机1.43万台,林果业机械17.4万台,畜牧养殖机械607.8万台(套),渔业机械247.6万台,温室1133996万平方米;机械烘干粮食2721万吨,机械初加工农产品61010万吨,机械化饲草料加工数量18744万吨,牧草收获量1844万吨,机械化秸秆捡拾打捆面积1122千公顷,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

  (三)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普及宣传力度加大。农业部制定了春耕、三夏、三秋技术要点,编印了《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技术要点》《中国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技术》《中国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挂图》《水稻技术模式汇编》《十大节约型农业技术》等技术资料和科普读物,充分利用农机科技推广杂志、中国农机推广网、中国农机化信息网、中国农机化导报等媒体宣传农机化技术,举办重点农时和专项技术培训示范活动,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和推广机构采取现场展示演示、技术培训、咨询指导、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大集、放映农机化科普录像、印发明白纸等多种方式,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宣传普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十一五"期间,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现场会、科技下乡活动等20多万期(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5亿份以上,培训技术人员300万人次,培训农机操作人员2000多万人次。

  (四)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积极推进农机化推广机构改革与发展。全国共有省级推广机构31个,地市级推广机构294个,县级推广机构2228个,乡镇级推广机构(含综合站)29996个,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达9.8万人。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基本稳定,职能进一步明确,以国家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机企业、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等积极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人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已成为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

  但是,我国农机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还不够合理,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突破,技术推广任务艰巨;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还存在基层体制不顺、保障不足、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农机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成果转化速度慢。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机化发展处在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重要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农机化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对促进我国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牢固树立情系三农、服务三农、造福三农的推广理念,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持续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以及建设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的战略目标,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强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农机化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普及应用,努力实现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坚持公益。坚持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加大政府对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保障和投入力度,加强体系建设,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探索适宜的农机化技术路线,推广先进适用的机具装备,推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重点突出,示范先行。以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为重点,加快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坚持先试验示范再推广普及,通过示范引导、宣传培训、辐射带动,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4.机艺融合,完善机制。建立完善农机推广部门与农艺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创新农机化技术推广方法,探索全程机械化合理生产模式,形成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机化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农机化技术推广总体目标是:通过进一步加强推广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设施条件建设和推广机制创新,农机化技术创新能力、技术集成能力、推广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通过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加快技术普及,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实现大面积推广,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明显突破,农机化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重点推广任务

  (一)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以工厂化育秧、低成本育秧、精量育秧播种、机插秧技术为重点,推广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大力推广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和烘干技术。到"十二五"末,水稻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35%、80%以上,推动主产区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2.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以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大玉米全程机械化、标准化推广力度,推广一次完成精少量免耕播种、化肥深施、覆盖镇压等作业的复式作业机具与技术,推广中耕施肥、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以及种子处理、产后烘干等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到"十二五"末,玉米机收水平达到45%以上。

  3.薯类生产机械化技术。以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加快薯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推广开沟起垄、施肥、播种、覆土等复式作业机具与技术,节水灌溉、中耕培土、追肥、植保等田间管理机械化技术,收获、田间运输、贮藏机械化技术,加快国产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的性能改进。到"十二五"末,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20%、40%以上。

  4.种子处理技术。示范推广主要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种子产前处理技术,烘干、筛选、药物处理等种子加工技术;试验示范大田育种机械化技术。

  (二)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示范推广

  1.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加快油菜直播、移栽、收获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强农机农艺技术的集成配套,形成以机械化技术为支撑的区域性标准化生产体系。到"十二五"末,油菜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均达到18%以上。

  2.大豆综合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先进的大豆高产栽培机械化技术,大力推广少耕深松、精密播种、分层深施肥、高效植保、节水灌溉、低茬收割等多项技术集成的技术模式。到"十二五"末,大豆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3.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铺膜播种、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推行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地膜覆盖种植地区推广应用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形成不同地区的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到"十二五"末,花生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25%以上。

  4.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种子加工清选、高密度铺膜精量播种和膜下滴灌、高效施药、棉花机械收获、加工、棉秆收获及残膜回收等综合机械化技术。到"十二五"末,新疆棉区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30%以上,全国棉花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以上。

  5.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以甘蔗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为重点,示范推广蔗地深耕深松、中耕施肥培土、节水灌溉、蔗叶粉碎还田等机械化技术,完善不同类型的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到"十二五"末,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20%、15%左右。

  6.茶叶生产加工机械化技术。开展茶园中耕、植保、茶树修剪、节水灌溉、茶叶采摘等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提升茶叶机械化加工工艺技术水平,实现茶叶生产清洁化、节能化。到"十二五"末,机械采摘水平达到25%以上,茶叶机加工水平达到90%以上。

  7.果蔬生产和产后处理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开沟、施肥覆土、中耕除草、高效植保、修剪、采收、运输、分级、包装等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果园复式作业机械和贮藏保鲜技术。

  (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项目,加大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力度,发挥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实施规模;按照《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确定的类型区继续完善熟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进一步探索南方地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加强配套作业机具筛选和改进完善,建设技术试验监测平台,强化应用效果的试验监测与示范引导;强化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普及,提高农民认知度和实施保护性耕作的自觉性,构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7亿亩。

  2.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围绕秸秆的肥料、饲料、燃料、基料和原料"五料"利用,重点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以及秸秆收、储、运机械化技术,探索农作物秸秆科学还田技术模式,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收集加工体系建设,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能力,为实现到"十二五"末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5%提供机械化技术支撑。

  3.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在北方旱作区重点示范推广少免耕播种、深松、联合整地与化肥深施等机械化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推广以机械化覆膜保墒种植及残膜回收等为主的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灌溉农业区重点示范推广深松蓄水、激光平整地、滴灌等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

  4.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加强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研究制定各类作物残膜回收作业技术规程及相关标准,加强机具试验选型,提高机械化残膜回收率,减少白色污染。

  (四)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1.畜牧养殖机械化技术。重点示范推广饲料加工技术、饲喂技术,机械化畜禽舍粪便清理技术、固液分离技术、液态肥储运施肥技术、有机肥堆肥生产技术,推进畜牧业与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农村能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促进畜禽养殖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

  2.牧草生产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牧草种植与收获、天然草场恢复机械化技术、青贮和黄贮饲料收获加工机械化技术,促进草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十二五"末牧草机收水平达到50%,人工草场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3.水产养殖机械化技术。重点推广耕水机、微孔曝气增氧装备、叶轮式增氧机、智能投饵机、清淤机等健康养殖装备和技术;示范推广养殖水质的便携式检测、在线监控等智能化水质调控技术和装备,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

  (五)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示范推广

  加强设施园艺实用装备、设施畜牧实用装备、 设施水产实用装备示范和推广,重点推广设施生产机械、环境调控、物理农业装备与技术。

  (六)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

  针对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等特点,示范推广适合丘陵山区先进适用的轻简型农业机械及技术,加大技术推广服务与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探索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体系,促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推广与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完善扶持政策。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科学谋划,确定推广重点,强化推进措施,落实部门责任,切实抓出成效。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和措施。切实落实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保障推广人员合法权益,保证推广工作正常运转。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技术补贴的导向作用,引导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农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民等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加强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强化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建立起机构健全、责任明确、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创新运行机制,改善推广手段,提升服务能力。依托《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农机化推进工程》等建设项目,加强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知识更新,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农机化技术推广队伍,全面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抓好项目实施,发挥示范作用。加大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的论证和立项工作力度,科学谋划项目,增加项目储备,争取项目支持。农机化技术推广项目要以农民为主体,紧紧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实施,充分发挥项目的宣传带动、技术辐射和示范效应,提高项目实施效果。要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以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加强先进的农机化和农艺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加强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并充分发挥项目的培养人才的作用,提高项目的综合效应。

  (四)加强广泛协作,创新推广机制。完善农机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推结合。加强农机、农艺等部门的合作,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融合。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合作推广机制,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在技术推广中的载体作用。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推广机制和方法,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技术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五)强化信息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宣传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化技术推广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机化技术推广法规政策、成效经验,先进典型,为农机化技术推广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广泛利用报刊杂志和网络,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势,大力宣传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并加强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建设以互联网为主的农机化技术推广系统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水平。

附件4:

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前  言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是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农机质量评价公共服务职能,是农业部和省级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公益性事业,是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我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为龙头,省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为基础,地(市)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为补充的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法规和技术体系不断完善,试验鉴定能力明显提升。目前全国共有省级以上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34个,地(市)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25个。省级以上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工作人员达1300多人,试验室面积达10.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达3.5亿元,仪器设备9300余台套。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是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通过科学试验、检测和考核,对农业机械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做出技术评价,为农业机械的选择和推广提供依据和信息的活动。多年来,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紧紧围绕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积极开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质量监督,对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保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实施、维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

  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推动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将进入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重要阶段。为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提升鉴定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满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发展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法规建设、能力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部省两级鉴定统筹协调发展,服务"三农"的作用更加凸显。

  (一)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进入依法鉴定新阶段。《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鉴定能力认定办法》、《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和标志管理办法》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等有关配套规章相继发布实施。各省(区、市)制修订了地方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管理规章。《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实施,对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奠定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在国家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法律地位,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步入依法鉴定的轨道。

  (二)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成效显着提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围绕制定《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大力开展拖拉机、收获机械、插秧机等主要农业机械的推广鉴定,累计完成部级推广鉴定2200多项,省级推广鉴定17000多项,比"十五"期间提高120%以上;针对特色、新型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积极开展了挤奶机械、保护性耕作机械、油菜收获机械和设施农业设备等选型鉴定,为确保国家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和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及时开展重点农业机械的质量调查、补贴机具质量督导及投诉监督,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提高,保障了农机用户的合法权益。同时,在农业机械化标准制修订、农业机械产品质量认证、农业机械化信息宣传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积极争取《农业装备可靠性检测技术试验方法研究》、《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等重大行业科技项目,深入开展基础技术研究,有力推动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建设的进程。目前,农业部已发布5个农业机械推广鉴定通则、56个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和58个农业机械产品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省级农业机械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及时制修订了相关农业机械产品的省级推广鉴定大纲,基本构建了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为评价基础,以安全性、适用性和可靠性为主要评价内容,特色鲜明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

  (四)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统筹发展成效明显。农业部发布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鉴定能力认定办法》,建立了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制度,并组织开展了两批能力认定工作,承担部级鉴定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数量达到19个。部级推广鉴定按照"统一受理申请、统一鉴定大纲、统一收费标准、统筹安排鉴定任务、统一发放证书标志"的"五统一"原则开展,既提高了部级推广鉴定工作的规范性、公正性和工作效率,也促进了省级农业机械鉴定工作的健康发展,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形成了更加有序、协调的发展机制,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体系科学合理的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二五"农业机械试验鉴定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农业机械性能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的需要越来越强。

  从发展目标看,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实现"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要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优化能力结构,切实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

  从市场需求看,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拉动下,农机工业快速发展,农机企业对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规范鉴定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合作力度,不断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试验鉴定需求。

  目前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老化,试验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不能满足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二是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结构不尽合理。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各机构优势鉴定能力不够突出,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和结构性短缺,整体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规范性有待提高。部级鉴定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仍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省级鉴定大纲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尚未形成规范化、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四是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基础研究薄弱。体现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特点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着力加强制度建设、鉴定能力建设、技术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公共服务能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产品质量保障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立足公益,强化服务。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要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立足公益性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

  --依法鉴定,科学公正。牢固树立依法鉴定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程序和要求开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不断完善规范化工作机制,提升科技水平,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确保试验鉴定工作科学、公平、公正。

  --坚持创新,突出特色。不断创新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制度,完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评价方法,突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特色,打造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品牌。

  --因地制宜,优化结构。根据各地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突出优势,协调发展,优化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结构和布局。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管理规范"的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体系,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制度更加完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更加协调,技术支撑保障更加有力,服务"三农"的作用更加突出。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支持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实现新突破,部级鉴定能力范围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50%,部省两级鉴定能力覆盖14大类57种农业机械;大宗农作物生产机械试验鉴定水平明显提高,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设施农业设备等试验鉴定能力实现突破性发展。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规范性显着提高。试验鉴定制度进一步健全,程序进一步规范,管理更加科学;试验鉴定人员依法鉴定意识明显加强,持证上岗率达到100%;高效廉洁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试验鉴定工作质量和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体系更加完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规范和标准健全,特色更加突出;农业机械产品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评价等基础理论及方法研究取得新突破,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协调发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部级鉴定能力实现统筹布局,省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优势鉴定能力更加突出,部省两级鉴定协调发展,系统优势资源有效整合,整体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主要任务

  (一)提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适应"十二五"期间农业机械化领域拓展、装备水平提升的要求,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加强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0-70马力节能环保型水田拖拉机、高地隙拖拉机,高性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油菜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及大中型配套机具的实验室建设,提高试验鉴定智能化水平;加快提升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装备的试验鉴定能力;积极拓展特色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丘陵山区小型机械试验鉴定能力。

  (二)优化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布局。根据各地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结合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现有能力基础,合理规划,整合资源,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部省两级鉴定能力建设。部级鉴定重点是通用性强、技术含量高、在多个省(区、市)推广使用的农业机械,省级鉴定主要针对区域性强、适用范围小的农业机械。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建设"国家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中心",省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加强优势鉴定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试验鉴定系统。"十二五"部级鉴定能力布局规划见附表。

  (三)提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法规,完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实现试验鉴定业务流程化、试验程序化、办事公开化。建立工作质量监督机制和考核办法,切实规范鉴定行为,实现考核定量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进一步推进部级、省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认定工作,提升鉴定工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扩大试验鉴定结果公开范围,接受社会监督。

  (四)推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理论和技术创新。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发展战略、基础理论、促进政策、管理机制等软科学研究,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深入开展农业机械产品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夯实试验鉴定技术体系基础。加强试验方法研究,改进检测仪器,提高试验鉴定检测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提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科技含量。开展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加快建立农业机械化节能减排标准和评价体系。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级以上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的领导,指导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系统深入合作、统筹发展,强化公益性职能,理顺部省两级鉴定关系,确保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科学、公正、高效开展。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要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调查研究,认真履行好系统业务指导职能,在业务发展方向、鉴定能力建设、鉴定能力认定、人才培养及廉政建设等方面,积极发挥示范带动和指导作用。

  (二)加大投入力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建设要纳入部、省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实施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大基本建设投入和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及试验鉴定基地建设。加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科研投入,保障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大纲等技术规范制修订经费,全面提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技术创新水平。

  (三)强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正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队伍。积极开展业务知识更新培训,提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检验员和工厂生产条件审查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着力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带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创新发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廉政警示教育,提高依法鉴定意识、服务意识、廉政意识,保证鉴定工作公正、廉洁、高效。

  (四)扩大宣传和对外合作。加大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加强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及质量监督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信息资源,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分析和质量信息发布工作。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的国际影响力。

  附表:

“十二五”部级鉴定能力布局规划

序号

农业机械类别

承担部级鉴定任务的机构总数(个)

区域布局(个)

1

耕整地机械

20

东北2、华北4、华东5、华南5、西南2、西北2

2

种植施肥机械

21

东北4、华北4、华东4、华南4、西南2、西北3

3

植保机械

5

华北1、华东1、华南1、西南1、西北1

4

收获机械

23

东北4、华北4、华东6、华南5、西南2、西北2

5

收获后处理机械

5

东北1、华北1、华东1、华南1、西南1

6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

6

东北1、华北1、华东2、华南1、西北1

7

排灌机械(含节水机械设备)

6

华北1、华东1、华南1、西南2、西北1

8

畜牧水产养殖机械

6

华北2、华东2、华南1、西北1

9

动力机械

16(其中轮式拖拉机10个)

东北3、华北1、华东4、华南5、西南1、西北2(其中轮式拖拉机:东北2、华北1、华东2、华南2、西南1、西北2

10

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

3

华北2、华东1

11

设施农业设备

3

华北1、华东1、华南1

附件5:

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前   言

  设施农业是为园艺、畜牧、水产等农产品商品化各阶段提供最适宜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实现历史性突破,不仅有效缓解了我国"菜篮子"产品供应不均衡的矛盾,也极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号召,并将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牧水产养殖规模化作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编制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旨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要求,以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为抓手,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设施农业在良性发展的基础上速度、规模、效益、竞争力持续提高,加快我国设施农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进程。

  一、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在需求拉动、资金推动、政策带动下,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一)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园艺设施面积超过350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超过38万公顷;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和肉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64.5%、78.8%、85.7%、46.5%和41.6%[ ]。设施水产中,海水与淡水养殖总规模已达156万公顷和4358万立方米。

  (二)设施农业装备体系初步构建。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品种繁育设备、设施栽培管理设备、营养和植保设备、温室设施设备以及设施农机具为主的设施园艺装备体系;以规模化饲养设备、养殖管理和标识设备、畜禽舍冲洗消毒设备、环境调控设备以及粪污处理设备为主的设施养殖装备体系;以工厂化基础设施、水质检测及处理设备、精准饲喂设备、产地保鲜设备为主的设施水产装备体系。为设施农业的安全稳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设施农业产量和效益获得巨大提升。2010年设施蔬菜总产量超过1.7亿吨,占蔬菜总产量的25%。规模化养殖场猪肉、牛奶产量分别达到3270.9万吨、1662.6万吨。设施水产品产量达到780万吨,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15%。

  (四)设施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设施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区域性技术创新平台,技术推广组织逐步发展;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仅设施园艺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就超过200项;通过实施农村农技培训推广措施和加强设施农业学科建设,初步构建了设施农业人才保障机制。

  设施农业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体现出越来越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一是有利于提升"菜篮子"均衡供应水平。设施农业摆脱了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初步实现了"菜篮子"的周年均衡供应,而且通过设施装备与生产工艺的结合,设施农业逐渐从单纯的均衡供给向安全、适口、鲜活、多样、持续的功能转变,改变了农产品消费结构,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二是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生产性收入。通过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农民可获得较为稳定的收入,相当数量农户的年总收入接近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设施农业已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三是有利于拓展城镇属地农民的就业渠道。设施农业不仅在生产环节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也带动了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和农村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拓展了农民在城镇属地的就业渠道。四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设施农业通过先进技术、装备、工艺的综合运用,实现了能源的减量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节能、节地、节水、节肥、节药效果显着,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五是有利于增强农业生产的减灾防灾能力。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设施农业相对密闭的生产环境具有较强的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了在各种极端和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生产,为稳定市场、保障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安全设施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党中央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肯定了设施农业的重要性,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政策环境,必将进一步促进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决心和热情。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层出不穷,设施农业的发展将获得更加有力的技术和产业支撑。

  (二)面临的挑战。我国设施农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发展模式较落后,设施农业装备条件差。我国设施农业生产个体农户占绝大多数,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较差,设施装备种类少,技术含量、适应性和成套性还有待提高。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贯彻滞后。受设施农业多学科交叉性等因素影响,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标准化体系,现行颁布的标准远不能满足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制约了设施农业规范有序发展。三是科技创新条件差,机制不完善。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是由引进而带动的跨越式发展,技术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基础条件较差,投入保障、创新协作、成果评价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机制尚不完善,基础性关键技术创新成果少、针对性差。四是推广体系不健全,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面向整个行业的技术推广平台和持续的技术扩散机制,产学研推、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大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五是从业者素质较低,人力资源供应不足。设施农业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从业者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对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接受能力较差。

  总的看,当前我国设施农业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大规模、低水平、高速度的发展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十二五"时期,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协调区域发展,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促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设施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要求,推进设施农业科技创新,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设施农业装备区域协调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协调发展。根据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发展设施农业,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重点突破。围绕生产实际需求,以设施农业发展技术瓶颈为重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面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研发水平。

  --坚持示范带动、注重实效。通过对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集成示范,辐射带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普及应用,提高设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加大政府对设施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和示范推广支持力度。

  (三)发展目标

  --设施规模稳定增长。设施园艺发展规模稳步提高,连栋温室、节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以及中小拱棚协调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逐步提高;浅海港湾和内陆传统网箱养殖规模基本稳定,海、淡水工厂化养殖加快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大幅提高。

  --装备水平显着提高。设施园艺生产的耕种、灌溉、植保等作业机械装备及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环境明显改善,劳动强度有效降低;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艺装备的成套化水平不断提高,工程防疫设施设备配套比例提高20%以上,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比例达到100%;水产养殖机械化装备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建立完善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相结合的设施农业装备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协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应用加快。

  --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满足设施农业发展要求、涵盖设施园艺、设施畜牧和设施水产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和技术水平,为设施农业规范化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农民合作服务和公司经营性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显着增强,从业者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建立设施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充分调动国内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完善中央和地方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组建全国性设施农业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研发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农业的研发能力。

  --加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快设施农业装备的结构升级。根据设施农业装备总体状况和实际生产需要,找准设施农业技术方向,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强设施农业成套装备技术研发,提高技术成果的集成化、标准化和轻简化水平;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促进先进适用装备和农艺技术的有机配套,促进设施农业装备的结构升级。

  --加快适用标准的制定,提高设施农业装备的标准化水平。加大标准制订力度,加快更新和完善标准体系;围绕提升设施农业装备的质量和安全水平,着力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的设计、生产、施工、安装和验收以及评价、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建设;制定完善设施农业装备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技术规范和鉴定大纲;加强设施农业装备标准宣贯工作。

  --完善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模式和机制。积极培育各类优势龙头企业和合作经营组织,加快设施农业的集约化、市场化进程;探索和创新设施农业技术成果的扩散、保护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普及;根据不同地区生产经营优势和发展重点,建设1000个设施农业示范点;积极探索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推广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示范推广工作中的加速、扩大、提效作用。

  --加强设施农业技术培训,提高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结合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等,分层次、有类别、多渠道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十二五"期间培训100万人次以上,提高设施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安全操作水平。

  (二)发展重点

  1.新技术和新装备研发

  --设施园艺。重点研究适应中国国情的温室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提高温室标准化设计的理论水平;研制新型的大棚结构和日光温室结构,提高设施的区域适应性、土地利用率、标准化水平和周年生产能力;开发新型保温被、多功能农膜、保温蓄热材料;开发加温、降温以及环境调控智能化装备,提高目前温室的环境调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研制水肥一体化施肥装备和精准施药等装备;研制精量播种机、小型耕整机、智能卷帘机、设施内运输等机械化省力设备。

  --设施畜牧。重点研究适应不同地区畜禽节能养殖关键工程技术和配套装备,提高设施养殖的土地利用率、能源利用率和自动化程度;研究畜禽生态养殖及粪污高效收集关键技术和配套装备,实现畜禽养殖的低碳排放;研究极端气候区畜禽养殖环境控制关键技术与配套装备,提高畜禽的综合生产性能,实现畜禽的全年均衡、高效健康生产;开展畜禽精准养殖装备技术、工程防疫技术、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畜禽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节能、高效的畜禽饲喂、饮水、清粪和环境控制设备。

  --设施水产。以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环保健康养殖为主要目标,研究高效水处理技术、循环和半循环水养殖设施技术、节能减排和智能化检测控制技术;以提高抵御风浪能力、修复和改善港湾养殖环境为目标,围绕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的特点,开展作业平台、运输平台、监控平台等生产各阶段共性技术及产业配套技术集成。

  2.设施园艺实用装备示范和推广

  --以新型骨架、长寿命保温(节能)和透光覆盖材料、高可靠性传动机构、小型智能化控制器、气质调整装备、滴灌系统、小型输送设备、移动式加温设备为主,推广生产用设施园艺装备。

  --以CO2施肥器、定比施肥器、精准喷施设备、小型土壤消毒设备为主,推广植物营养与植保设备。

  --以小型耕整机、小型精量播种机、小型预冷设备、清洗分级机械为主,推广设施农机具。

  --以温室环境控制系统、高效低成本加(降)温系统、LED新型光源、太阳能、浅层地能等装备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为主,推广设施节能与新能源装备。

  3.设施畜牧实用装备示范和推广

  --以母猪精准智能化管理设备、可自然调温猪床、新型组合式分娩栏、新型仔猪保温箱、自动清粪设备、粪污处理与贮藏设施及配套节能型、生态型、标准化猪舍设施等为主, 推广生猪舍饲散养清洁生产装备。

  --以新型蛋鸡笼具、地方特色优质蛋鸡的栖架式养殖装备、舍用高效无害化环境净化与消毒设备、快大型肉鸡高效笼养成套装备、鸡蛋自动收集分类装备为主,推广家禽生产设备。

  --以自动清粪设备和福利化设施设备为主,推广牛羊舍饲散养配套设备。

  --以新型节能风机、可调式进风口装置、余热回收式换气设备、新型节能光照控制器、自动控制设备为主,推广畜禽舍环境调控设备以及畜禽饮水恒温供水装置、畜舍用低成本有害气体检测装置、除尘装置等装备。

  4.设施水产实用装备示范和推广

  --以污物分离器、蛋白分离器、高效生物反应器、养殖水净化、低压纯氧增氧、池塘底部增氧、高效气浮、高效杀菌、新型网箱为主,推广新型水产养殖设施装备。

  --以水质传感器、智能化水质监控设备、水产动物监视设备、养殖模式标准化软件等为主,推广精准水产养殖装备以新型养殖棚室、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智能化调控设备为主,推广节能减排装备。

  --以水资源配给、水质导向、预处理、循环利用装备为主,推广水产养殖小区资源综合利用集成装备。

  --以产地保鲜处理、鲜活水产品贮运、质量安全检测、溯源系统等装备为主,推广品质安全保障装备。

  5.设施农业装备标准体系建设

  --制定设施农业装备标准的发展规划,提出设施农业装备标准的制修订目录和标准实施的具体措施。

  --加快温室、大棚、养殖场等设施的设计、施工、安装和验收等标准的研制。

  --加快推进加温炉、保温被及卷被机构、通风装置、自动清粪机等重要设施农业装备的评价规范和鉴定大纲的研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理顺设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各级设施农业主管部门职责,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各项职责。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管理、技术推广工作。开展设施农业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鼓励和支持建立设施农业装备社会化行业自律组织、经营组织和服务组织。制定和完善设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二)政策法规保障。深入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政策,逐步完善设施农业管理制度和政策扶持措施。将设施农业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并逐步加大补贴力度。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加大对设施农业财政、税费、信贷、保险、应急救助等政策的支持。完善设施农业监督体制,研究建立设施农业装备生产与建设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和建设监管制度。推进标准宣贯工作,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规范化水平。

  (三)资金投入保障。认真落实设施农业有关投入保障政策,不断增加投入,形成较为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农民投资和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格局和保障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重点支持重大关键技术课题研究。加强对资金投入的引导,特别是政府资金要向技术含量高、生产效果好、种养殖户亟需的设施农业装备倾斜。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质量、效率、安全。

  (四)人才教育保障。以全面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科技应用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为目标,加大设施农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通过提高设施农业教育比重、委托培养、联合培养等方式,强化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社会、学校、园区、企业各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基层生产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培训。按照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要求,采用更加积极、灵活、开放的培养方式,加快技术经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设施农业领域注册农业工程师制度的建立。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6-79735-1.html

标签:农机 专项 发展规划 通知 全国 关于印发 农业部

上一篇:山西新增玉米收获机力争实现三“六”目标
下一篇:山东:采取四项措施保障“三秋”期间全省公路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