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中国农机化协会2012新春讲坛专版
2012-01-29   来源:中国农机新闻网   

  新春在即,中国农机化协会1月8日在京举办“中国农机化协会2012年新春讲坛”。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张桃林到会,并向全国农机工作者致以新春问候。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叶兴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产业发展处处长王家忠,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田志宏,中国农机化协会协会副会长、国机集团副董事长、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日本株式会社久保田执行董事、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中政一等五位嘉宾,分别在讲坛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内容涉及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入世十年的变化、农机工业运行情况及未来预测、日本企业对中国农机市场的认识等多个方面,引发了听众的强烈兴趣。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多位听众踊跃参加现场提问,与演讲嘉宾展开热烈互动,会场气氛屡掀高潮。

  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主办,中国农机化导报和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协办。

张桃林中国农机化协会新春讲坛上的致辞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张桃林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农机化协会在这里举办“新春讲坛”,共同分享一年来农机化工作发展和进步的喜悦,畅想和规划农机化事业更为灿烂的明天。首先,我谨代表农业部和中国农机化协会,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新春的祝福!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棉、油、肉、果、蔬等主要农产品实现全面增产。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为管理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营造了良好氛围,作出了突出贡献。这里面也凝聚着农机战线从业人员的辛劳与智慧。一年来,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广大农机工作者以及数以千万的农机手,扎实工作、奋力拼搏,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面积持续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持续推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实现了“十二五”农机化工作的良好开局,巩固了农业机械化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亮点,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装备支撑。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里面,尤其对大力推动农工业科技进步做了重点阐述,出台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业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农业科技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也带来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新需求。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正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转变。与此同时,在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的今天,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必然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要与轻简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匹配。可以说,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这样深远。我们一定要抓住中央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这一有利机遇,围绕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积极研发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产品和农机化生产技术,突破一批技术瓶颈,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切实把农机化发展转变到更加依靠技术提高和从业者素养提升的轨道上来,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机化协会是联系政府与行业、会员的桥梁纽带,承担着行业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维权、监督等职责,协会在推进农机化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为基本实现机械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农机化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成长壮大的关键时期,协会大有可为、大有要为。协会要以广泛联合各方面力量、推动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争取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协会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协会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在服务农机化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在这里,我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农机工业新起点上再攀高峰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

  2011年是我国农机工业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成就突出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工信部就紧锣密鼓地出台了《农机工业发展五年规划》、《农机工业发展政策》、《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行业准入条件》三个具有战略意义和操作指导的政策性文件,这对于促进我国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保障农机制造企业的良好运行,起到非常重要和长久的影响和促进。

  农机工业“十二五”实现开门红

  2011年在各级农机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广大生产企业和农机流通企业的共同努力,农机工业呈现良好的发展,生产和销售两旺,对国家粮食“八连增”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机工业继续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和关注,展现出强有力的发展趋势。

  第一,农机工业高速增长,健康发展。2011年尽管我国工业整体增速出现了环比下行态势,但是农机规模以上企业的总产值依然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到11月份,农机工业总产值为2624亿元,同比增长了34.4%,增幅比全国机械工业高8.8个百分点,且环比增幅有所上升。2011年,预计农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900亿元。

  第二,主要农机产品的产量大幅增长。大中马力拖拉机的产量38万台,比上年增长了22%。小型拖拉机的增幅有所减小,年增长6.3%,但由于其基数较大,总产量达到了220万台,依然是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各方面普遍关注的、予以重点支持的玉米收获机的产量增长了38.9%,有力地助推玉米的机械化收获,2011年玉米机收率超过了33%。其它农机产品的产量也都呈现正增长,其中伴随畜牧业、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饲料专用设备大幅增长,同比增长了72.5%。年初抗旱设施高强度的投入,也使得水泵的年产量增长了25.5%。低速载货汽车的产量增幅比较小,只有7.9%,表明农用运输车辆的市场结构正在进行着比较大的调整。

  第三,农机工业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在机械行业中继续处于领先的地位。农机工业利润同比增长34.5%,增幅环比下降2.9个百分点。农机工业出口额74.8亿美元,同比增长27.7%.其中拖拉机出口额增长了50%,联合收割机出口有所下降。

  总的趋势是稳定发展、快速增长

  当前,我国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我们正处在传统农业机械向现代农业装备全面升级的进程中,正在努力从农机生产大国成长为农业装备制造强国。国家也坚定不移的将粮食生产作为国家安全战略更加重视,这给农机工业创造了产业升级、快速健康发展的良机。未来十年是我国农机工业又一个黄金十年,未来十年农机企业家们将大有可为,大有发展。

  今年我国国民经济总的形势是“稳定增长中继续发展”。我们认为,农机工业总的趋势将是“稳定发展、快速增长”。预计2012年农机工业总产值将超过3200亿,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左右。主要产品中,大中马力拖拉机突破40万台,玉米收获机将有30%左右的大幅增长,其它联合收割机增幅不大。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今年的农机市场有利因素居多。

  第一,全国粮食连续八年丰收。农民种粮收益好,种粮积极性就高,对农机具的投入热情也就高。刚结束的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比要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56%以上,水稻栽植、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要超过28%、38%。这是对农机企业提出的要求,也是给我们行业的支持和机会。

  第二,国内外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粮食作物的价格持续上升。国内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增产,达到5.7亿吨,增长4.5%。2011年1-11月,粮食价格上涨12.7%。市场持续高位需求对行业的拉动将是巨大的。

  第三,国内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快速提高,合作化生产的市场逐渐成熟和加速发展。伴随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业生产的生力军,得到快速发展。继小麦跨区收获后玉米跨区收获开始形成,对市场起到推动作用。

  第四,农村结构性劳动力的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很多地方雇工的作业成本比机械化作业的成本高出许多,加大了对农机具的购买需求。

  第五,国家对农机企业的支持会继续加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出现的变化,积极发展农机装备业,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快实现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稳步推进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预计购机补贴工作的力度会进一步提高,补贴资金额会继续增加。2011年6月,工信部出台了新的中小企业的划型标准,出台了多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和财税政策。今年国家还要出台落实“新非公36条”的细则和进一步推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如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素质,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就业型、高科技型小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等。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公布的2011年农机工业50强的入围门槛仅为3亿元,农机企业90%以上是小微企业,这些扶持政策必将惠及我们,推动产业的发展。

  第六,2011年全球农机工业走出低谷,开始复苏。欧洲农机景气指数明显提高,多数企业对市场持乐观看法。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预测,欧洲农机工业的产值增幅在14%以上。

  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行业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首先,全球经济增速下降,世界经济走势仍将低迷。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期,延续了自2010年以来增长乏力的态势。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仍处于恢复期,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态势。

  其次,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趋缓,GDP增速将进一步下降。2012年,无论是从经济增长潜力看,还是从需求带来的经济动力看,我国经济增速都将面临较大的继续减速压力。企业处在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胀并存的状态下,经营压力加大。

  第三,同业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剧。农机产销两旺,引得国内非农机行业、多种资本进入行业,参与博弈,争夺利益。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农机工业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外国农机企业的大量涌入和寻求行业垄断的态势凸显。

  第四,产品同质化竞争。虽然各种资金和社会力量纷纷涌入农机行业,但资金投入重点多是产能增加而非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全行业产能有余,产品和技术单一,利润不高。

  第五,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增加。当前,企业面临劳动力、原材料、资金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对企业的利润影响较大。2010年,全国有30个省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3%,2011年又有一半省份再次较大幅度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在20%以上。2011年工业生产者采购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1%,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接近零,甚至下降。企业利润缩水,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利。

  尽管有这些不确定因素,但从长远来看,全面分析市场,我们大家都更加自信和鼓舞,今年农机工业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企业效益等方面还会有不俗的表现。我们拭目以待!

2012年,农机事业一定“发”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叶兴庆

  这几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了真正的“黄金期”。全国农机总动力从2003年的60447万千瓦增长到2011年的97000万千瓦,8年累计增长60%多;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2003年的32.47%提高到2011年的54.5%,8年累计提高22个百分点。时势造英雄,农业机械化能够取得如此骄人成就,与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密不可分。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需求拉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实行,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从2004年的0.7亿元扩大到2011年的175亿元,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政策推力;农机行业政府官员、科技人员、广大从业者的辛勤工作和付出,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社会合力。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各种自然灾害偏重发生的情况下,粮食能够实现“八连增”、其他主要农产品能够实现全面增产,很重要的一点是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农业机械化的“黄金期”远未结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行业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都必须善于从全局出发,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推动农业机械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一步找准历史方位,担当更大责任。

  要从“三强三保”的总要求出发推动农业机械化实现新进步。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1424亿斤,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这是近16年来第一次。农业稳定发展、农产品供给充足,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需要警醒的是,这是在农产品市场行情普遍较好、农业产能得到充分释放情况下实现的。农业丰收延续的时间越长出现减产的几率越大,今年的农业年景面临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背景下,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此,去年12月27-2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的总要求。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是今年整个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对农业更是如此,先要“稳”,再力争“进”。在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综合技术体系中,农业机械担当着重要使命。2011年春耕期间,各地组织2280万台(套)农机投入“抗大旱保春管促丰收”。要认真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农机在抗御灾害、争抢农时、节本增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要从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改革发展。2004年至2010年的7个中央1号文件、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基本搭建起新时期“三农”政策体系。前7个1号文件虽然每年都有主题,但仍然是全面部署,体现“小步快跑”。从2011年起,寻找重点问题,专题研究部署,选的主题是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同时,对其他方面的问题也要进行部署。从完善政策的角度,很多方面都与农业机械化有关。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政策储备。例如,围绕提高农机工业水平和农机产品适用性、便捷性、安全性,如何加强关键零部件和重点产品研发,如何支持农机工作技术改造,目前我国仅有30%左右的农机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其余约70%左右的产品相当于国外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围绕建立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如何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如何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如何发展适合丘陵山区、大棚生产需要的机械。围绕扶持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如何推进财政补贴与信贷支持、税收优惠的结合,如何鼓励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如何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如何加强农机售后服务和农机具安全监理。

  要从“三化同步”的国家战略出发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一大亮点,是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三化同步”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现代农业基本思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其中,农业机械化处于核心位置。农业劳动力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并存阶段,突出表现为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特别是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结构性短缺问题将更加明显。据专家推算,2010年全国52931万农村户籍劳动力中各年龄段务农比重,16-20岁为34.6%,21-30岁为29.7%,31-40岁为43.8%,41-50岁为61.8%,50岁以上为80.2%;全国28708万农业劳动力中,16-20岁占2.8%,21-30岁占13.5%,31-40岁占15.6%,41-50岁占27.7%,50岁以上占40.4%。应对这一挑战,农机行业责无旁贷。

  要从主题主线的视角深化农业机械化的内涵、拓展农业机械化的外延。“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节能减排是硬任务。因技术落后,我国每年多施用化肥2000万吨、柴油200万吨、农药原浆22万吨。以大量消耗物质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道路难以为继。节约资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重点工作。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把节能减排领域从工业扩大到农业农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农业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制定了农业源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力争到2015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8%,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10%;化肥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到30%;5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老旧农机和渔船。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是优化能源结构、缓解国家能源压力的有效途径,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的迫切要求。农业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很重。农机承担双重使命,作为“石油农业”的重要标志,本身要节能减排;同时,还要为农业其他环节的节能减排提供支撑。比如,在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方面,农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农民打药仍然普遍使用背负式喷雾器,不仅劳动强度大、容易中毒,而且用药量大、药效低,增加成本、污染环境。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肯定离不现代化机械技术。这提示我们,农机行业要把促进节能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方向,更加注重研发以精准变量作业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农机装备,加快普及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地、节能农机化新技术。

  今天是进入2012年后的第8天,农机事业一定会“发”!

中日水田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之异同


日本久保田株式会社执行董事、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田中政一

  在水稻机械化领域,中国和日本存在很多差异,主要体现在用户、经销商、生产企业和政府行为等4个方面。

  一、农机市场用户的中日对比

  在中国,农村劳动力要么做专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要么外出打工。购买农机产品的用户则主要是将其作为赚钱的手段,开展跨区作业,因而机器的使用时间也长达500-700小时/年。由于农机发展水平直接与区域发展水平挂钩,所以农机化在中国的大城市更为发达。日本与之不同,95%的农民有兼职工作,购买农机主要是自用,图得是工作省力,解决劳动力不足,机器使用时间只有30-200小时/年。由于日本经济发展较为均衡,所以农机化在大城市和小县城都一样发达。

  需要强调的是,50年前,日本也有很多农村人口外出打工赚钱,但之后的日本地方产业的发展使农村生活得到稳定。现在,农村人口不依赖农业只进行兼职也可以保证收入,而农民做兼职的目的是为了保全土地和生活情趣。

  二、农机经销商的中日对比

  就整个亚洲而言,农机的销售网络还处于不发达的水平,日本则在多年前构建起了完善的销售体系,而近年来中国通过努力,销售网络的建设大有进步,达到了较为发达的水平。农机经销商的服务水平也是如此,整个亚洲尚不完备,日本的售后服务已经十分周到,中国则比较完备。亚洲各国的农机代理商抽取的佣金份额也是不同的,亚洲平均水平是5%-15%;日本统一是20%;中国则是5%-10%。这是因为在日本,销售和服务人员的薪资普遍很高,所以经销商的佣金也较高。日本的农机经销商将服务作为维修事业的收入源。今后,这也可能成为中国经销商维护经营稳定不可缺少的一项举措。日本经销商的经营者始终将维护队伍稳定和强化服务力量作为使命。从发展潜力来看,中国的经销商很优秀,应该为构筑服务体制进行再投资,以此来追求更高的客户满意度。

  三、农机企业的中日对比

  1,关于合作伙伴。中国和日本的农机制造企业都拥有众多的合作伙伴,相对而言,日本企业更注重合作伙伴的技术实力。日本企业花在维护合作关系上的成本是很高的,目前中国则要低很多。中国的协力公司(合作伙伴)有很多积极向上的优秀的经营者。久保田经过多年努力,在中国也构筑了强有力的协力公司群,这是成功的因素之一。

  2,关于产品研发。日本企业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每年花在科研上的费用约占公司营业额的3%-5%,技术人员对于企业的忠诚度也很高,大多是终身服务。研发的重点在于应对技术和成本的竞争。中国的情况略有不同,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总额的0-3%,技术人员流动性强,经常会出现转行跳槽的情况。科研的重点也主要是为了与假冒伪劣产品做抗争。在日本,培养农业机械的开发技术人员需要花10年以上的时间,久保田在中国也正在努力推进这项工作。

  对于农业机械,具有区域特性和农作物特性的技术开发是非常必要的。在日本,知识产权受到严格保护,具有创意性的优秀产品会给公司创造巨大的利益。因此,每家公司都非常重视研究开发。

  3,关于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创。因地制宜进行品种改良,指导操作,物流管理,将其他地域没有的农作物变成品牌。比如新泻县的“新泻越光”就是制造出来的日本最昂贵的大米品牌,它为提高地域的所得作出了贡献。

  四、农机政策的中日对比

  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一样,都出台了农机产品的补贴政策。在日本,补贴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机结构调整,只要农民及其所购买的农机产品符合相关规定,在预算范围内就可以享受到补贴。现在日本已经将补贴重点放在培育专业的农机经营者身上。

  在日本,对机械的基本性能的确认和安全检查的鉴定,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拿出结果。久保田的产品,从立项到开发结束要花3年的时间,然后接受省检和国检后再投入生产,到正式上市销售需要花5年时间,周期较长,风险较大。

入世十年看中国农机:需求拉动的全方位增长


农业部WTO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田志宏

  关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入世”开放有其深刻含义。

  从短期收益及形式上看:农机产品进口关税下降了40%,贸易管理政策更加透明,农机化对农机产品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

  从长期发展与内容上看:国内农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得到发育;促进了经济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镇化深度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引致了更加广泛的特别关注;拓展了贸易发展空间,无论是产品贸易,资本流动,还是技术与服务贸易,都更加活跃。

  因此,“入世”是我国农机事业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

  我国农机的全方位增长

  “入世”十年,我国农机获得了全方位增长,具体表现在:

  ――产品范围不断扩大,从种植到养殖加工业无所不有;联合收获机、温室设备等新产品不断涌现;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跨区作业和流动作业取得实效;

  企业多元化格局形成,国企、民企、合资企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经营形式多样化;

  ――农机产品贸易尤其出口快速增长,2000年,进口份额只占2.0%,出口份额1.3%;到2010年,进出口占比均已上升至5.3%;

  ――国际技术贸易初见端倪;一些领军企业开始向外输出资本和技术。

  综合分析,有三大动因支撑农机化实现全方面增长。第一动因是经济发展。“入世”10年的经济发展至少从3个方面对农机产业产生影响:一是生产者收入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城镇化发展;二是人工成本迅速提高,如果不能实现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国家的粮食供给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保证;三是我们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购机需求对农民纯收入的弹性为0.88,对人均播种面积的弹性为0.83,二者对我国农户购机需求的解释力为93%。如果其他条件相对稳定,通过机械化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解决现阶段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初步判断:我国正处于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相对于发达国家漫长的机械化发展过程,我国粮食生产中农机替代劳动的阶段可能较短。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人工费用上涨是重要的拉动因素。通过工费与机械作业费用的相对变化,我们估计出,我国小麦生产中农业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弹性为0.56-0.83;对美国的估计结果为0.19(1880-1980年),日本为0.13(1955-1980年)。对我国玉米、粳稻生产的一些初步估计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

  第二动因是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对我国农机工业和农机化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至少体现在3个方面:提高农户的购买能力;促进农机产品结构和质量的改善;提高农业生产率。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农机化水平、农户农机经营收入、农机作业收入等指标与农机装备水平显着正向相关,目前还没有发现边际递减的证据。

  第三动因是农机产品进出口贸易。入世十年,我国农机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尤以出口贸易突出;我国农机产品进口逐步集中于缺项和高端产品。

  进出口贸易将获得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优势源于3个方面:一是有一个发展空间巨大的国内市场,农机产品的覆盖面非常大,从产品、营销、服务等方面培育企业,提高竞争力;二是面对由购买力、机手受教育程度、农业生产水平所决定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我国农机产品表现出独特的适用范围、性价比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三是我国农机市场逐步开放,促进了制造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参与产品、技术、资本“三位一体”的竞争。

  关于我国的农机产品进出口贸易,有一个话题值得探讨,那就是今年农机产品的关税调整问题。2012年,我国将对大马力拖拉机、大型收割机、乳品加工机等农机产品实施较低的暂定进口关税,降税幅度达到38%-67%。对于该政策,本人的理解是:国内产品研发生产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农机行业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高端产品不足;目的在于提高国内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提高棉花、马铃薯、糖料、茶叶等大宗经济作物生产效率;国内的高端农机制造企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有关资料显示,近年行业利润率不到5%);由此会倒逼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参与竞争,长远来看将可能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入世带给农机人的几点思考

  我国农机在开放环境下发展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业产业的发展,未来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机国内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机遇期,对良好市场秩序、缺项和高端产品研发、产品质量保障的需求非常迫切;农机购置补贴是有效的产业支持政策,在特定阶段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协调政策目标、提高效率;农机行业已经逐步从价格竞争上升到质量竞争,如何发挥我国农机产品的大范围、高性价比优势,并直面品牌竞争,企业集团化、专业化的发展取向值得关注。


五位演讲嘉宾坐上主席台与台下观众展开互动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6-79631-1.html

标签:农机 新春 协会 中国

上一篇:十六大以来三农事业新亮点:取消农业税使农民休养生息
下一篇:李家洋会见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