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先进农机具一年更比一年多地走进农户,锦州农机人一直用心思索。因为这不仅标志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而且更是农机事业发展之根本。今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市局党组带领全局上下深入调研,突破困扰,大胆创新,针对农民“买得起、用得上、有效益”三个议题,分别推出三项措施,激发他们空前高涨的购机积极性,且保持平衡增长势头。
三个实招让农民“买得起”
第一个实招: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的补贴资金。通过对农民购机潜力的调研和论证,今年,市农机局先后两次共争取补贴资金6050万元,是上年的3.9倍,比前5年的总和还多出1000万元,拉动农民投入1.37亿元,让5000多户农民受益,实现历史性突破。
其二:为农民搭建融资平台。通过沟通与协调,一纸联合下发的《关于农机信贷工作实施方案》让金融部门与广大农户于今年4月联起手来。半年多来,全市已有20多个农机合作社、百余个农机大户以及众多农民获得专项贷款500余万元。这标志着市农机信贷工作走上轨道。
其三:实行现场直补。今春,市局抓住省第十三届农业展销会在锦州义县举办之机,首次使用国家、省资金对所有机具进行现场直补,农民朋友只要交齐补贴之外的钱款,就能当场提机。特别是购置本市生产的140台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市政府还在国家补贴30%的基础上累加补贴10%,一时间现场火爆。为此,市政府还向农机局颁发了“最佳贡献奖”。
三条通道让农民“用得上”
第一条通道:作业用油绿色通道。这是市局今年工作计划中“服务三农”之重点。以往,赶往县城加油,每次需往返数十里,费心、费力、费时、费钱,农民对此时蹙愁眉。今年备耕期间,市局与石油公司几经商研,终于突破多种客观限制,开通了春秋两季作业用油的“绿色通道”。春耕伊始,当12台送油车穿梭于乡间小道,按批发价送到田间地头时,人们脸上绽开了笑容。今年,送油下乡共200余吨,仅从省钱上算,即为农民节支10余万元。
其二:农民培训通道。农机产品不断升级,技能培训自然成了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市局抓住省局今年向玉米收获、水稻插秧等重点机械政策倾斜之机,结合本市开展“农机科技推广年”活动,在引导农民选购先进机具的同时,责成厂家“现场讲解、现场演示、现场培训”,帮助农民立即掌握驾驶、操作、维修、保养等技术。此后,还把其他培训分门别类地纳入日程。全年共培训23000多人,其中农机操作人员20670人。培训工作正在走向制度化。
其三:农机维修和配件供应通道。今年,全市共购置机具5460台(套),市局通过创建“文明农机维修网点”活动,组织各县(市)农机部门做好各类农机具定点检修工作,对新增机具逐台跟踪管理,并要求供应部门全力配合,为农机作业不误农时提供保障。
三大动作让农民“有效益”
第一大动作:开机挣钱找活儿干,积极组织实施“跨区作业”。以往,农机户在家转,一年只能干上两、三个月的活儿,收入屈指可数。今年,市农机部门以水稻、玉米跨区机收为重点,加大外联力度,通过“跨区作业网上直通车”,及时发布信息,开展跨区作业。如今,市联合收割机已经遍及广东、黑龙江、吉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河南等八省。作业内容也从原来的小麦和水稻机收拓展到玉米机收以及机械整地等各个领域,农机随时启动,效益与日俱增。
其二:加大示范作用,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机具涌入农家的同时,专业组织、农机户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去年的14个发展到50个,其中注册资金百万元以上的22个。农机大户与其他各类农机户分别发展到400户和29075户,均比上年有大幅增长。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市农机局在帮助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如组织推广“五包五定”、“承包服务”、“保姆式服务”等新型农机服务模式。今年春秋两季,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实现作业收入近900万元。
其三:提升农机化水平,坚决打破全市玉米机收“瓶颈”。多年来,锦州市玉米收获以人工操作为主,玉米机收率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到去年才为2.5%,扯了省、市的后腿。今年8月,借助国家、省对玉米联合收获机补贴50%的大好时机,市局举办了全市首届农业机械专项展销会,并进行“现场演示、现场讲解、现场贷款、现场直补、现场提车”。接着,在义县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召开玉米机收现场会,让农民朋友亲眼看到劳动成本低而效益高的实际效果,随后进行培训。今年新购玉米联合收割机55台,全市玉米机收面积达到20.1万亩,比去年翻一番,为农民节省资金800余万元。
牛年回首,铁牛载誉。全市农机总动力、农机总值、农机经营总收入、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项主要指标均跃居全省前3位,提前两年全面完成“十一五”计划。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起来的、具备“敢想、敢干、敢冒、敢破、敢闯”的创新精神的锦州农机人,正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