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防范东北地区低温春涝。一是科学确定品种。根据积温等气候条件、调结构需求,科学确定主推品种,及早搞好种子调剂调运。一旦播期推迟,及时指导农民选用适期和偏早熟品种,秋霜春防,防止越区种植。二是加快排水散渍。对土壤水分饱和地区,充分利用大机械及早耙耢地,加快融雪散墒和耕地化冻。对化冻后明水多的地块,采取挖排水沟、积水坑、疏通沟渠和机械强排等措施,抢排积水,除水散墒,确保适时播种。三是及早腾茬整地。对玉米秸秆尚未清除的地块,在化冻前及早组织发动人力、机械力量突击清除田间秸秆,为适时整地创造条件。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检修调试整地、播种机械,一旦适宜机械进地,立即组织农机抢早整地,利用春季温度回升、风力较大的有利条件,进行翻耕晾晒散墒。也可以顶浆灭茬起垄,刹浆后含水量和温度适宜时播种。四是落实关键技术。扩大水稻大棚育秧面积,实行智能催芽,充分利用水稻育秧大棚抢积温的作用,育好秧、育壮秧,保证育秧生产安全。玉米采取晒种、包衣、催芽播种。对土壤湿度大、播期推迟的地块,及时更换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或播前晒种1-2天,提高发芽率、灭杀病原菌;采取药剂拌种和包衣技术,防治苗期病虫害;采取播前催小芽,加快出苗,抢积温,保证玉米正常成熟;采取浅播浅种,以加快出苗速度,确保一播全苗。五是发挥农机作用。组织好跨区机耕机播作业,大力推广机整地、机插秧、机播种,实行深松整地,推进科学整地、标准化整地、保墒整地、规模连片整地,坚持做到灭茬、整地、起垄、镇压一条龙作业,加快播种进度。
(四)防范江南东部春旱。一是增加灌溉水源。修缮建设农田集雨蓄水设施,蓄积雨水。拦截地表水增加池塘、水库蓄水。维修和开掘灌溉水井,扩大灌溉面积。冬闲田提早蓄水、备耕。二是确保适时播栽。加强种子种苗调剂调运,推广水稻集中育秧,优先保证育秧用水。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组织工厂化育秧,推广水稻旱育秧、地膜覆盖等旱作节水技术和喷灌、微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确保作物全部种在适播期。三是加强抗旱春管。有水源的地区及时浇灌保苗,做到能浇尽浇、能保则保。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合理追施钾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对因旱绝收地块,及时犁翻整地,因地制宜搞好改种补种,不留空地。
(五)防范重大病虫危害。一是强化监测预警。完善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网络,组织1030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区域站,对重大病虫的源头区、迁飞流行过渡带、常年重发区加密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二是开展分类防控。开展防病治虫夺丰收行动,推行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开展区域间联防联控、区域内统防统治,落实小麦条锈病“带药侦查、打点保面”,赤霉病“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稻瘟病破口抽穗期预防,以及稻飞虱、粘虫“分区施策、压前控后”和稻纵卷叶螟重点保护功能叶片控制措施。三是推进统防统治。扶持发展一批装备精良、服务高效、管理规范的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果,遏制重大病虫暴发流行危害,实现“虫口夺粮”。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监测预警。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第一时间获取灾害性天气发生变化趋势,及时掌握雨情、水情、灾情的发展动态。加强专家会商,在关键农时和灾害多发期,及时组织专家分析会商灾害性天气影响,及早制定完善技术预案,提出有针对性的主动避灾、科学防灾技术措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落实防御措施。
(二)强化指导服务。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各行业专家组、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等专家的力量,根据作物受灾程度和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科学抗灾技术指导意见。在关键农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开展技术指导,推进减灾保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强化示范引导,扎实抓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率先落实防灾增产关键技术,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的落实。同时,做好种子、化肥、农药等救灾物资调剂调运,确保病虫防控和抗灾救灾需要。
(三)强化政策落实。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根据气候趋势和灾情发展,积极争取防灾减灾政策,按照“地方先救灾、中央后补助”的机制,细化实化实施方案,支持农民落实防灾增产各项措施。在灾害发生时,及时调度农业受灾情况,争取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支持农民及时开展灾后生产恢复,减轻灾害损失。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平台,主动引导和正面宣传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普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和科学避灾防灾抗灾技术措施,大力宣传农业抗灾救灾的重大行动、重大措施和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为全年农业生产减灾保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