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任务
1.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发挥农机化的基础作用,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巩固提高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广复式联合作业,大力实施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秸秆还田作业,集成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粮食烘干等机械化技术。根据地域优势、种植模式和农机化特点,确立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分作物分区域建成一批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区(县),促进我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发展。
2.围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经济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按照全面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战略要求,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机企业,组织科研攻关,开展试验示范,完善技术路线,突破经济作物薄弱生产环节机械化。推动油菜、花生、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推广应用油菜、花生机械化播种和收获技术,开展棉花机械化收获技术试验研究,推进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
3.围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升设施农业和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按照建设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加快发展蔬菜生产、高效水产养殖和规模畜禽养殖,着力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业政策支持体系和投入保障体系,支持设施农业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快推进先进适用的设施装备应用和升级。加快推进山区农机化发展,促进林果业(果桑茶)、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全面发展。
4.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机装备与技术水平。推动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力度,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生产“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中高端农机装备,有效提高中高端农机装备供给水平。加强政产学研推协作,合力攻关,突破关键生产环节农机化技术瓶颈制约,提升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水平。
5.围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农机农艺农信融合水平。完善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工作会商和协作机制,做好组织领导、政策落实、资金整合、项目安排、工作协调、技术研究等各项工作,推进农机农艺农信深度融合,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粮油等大宗作物生产为重点,建设一批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大院),率先解决好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等重点作物生产和秸秆机械化还田、高效植保等关键生产环节的农机农艺农信融合问题。制定科学合理、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生产标准,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6.围绕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农机化科技创新水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校参与,政产学研推有机结合的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与农机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长期协作,发挥高等院校在农业机械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科学实验与知识创新、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依托农机推广机构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新产品的研发与中试,为行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共性技术和创新平台支撑。加快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技术转移机制,推动企业提升研发能力。
7.围绕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素质,完善制度措施,创新推广机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农机安全监管机制,促进全省农机“三率”水平的提高。加强省级检测实验室建设和农机地方标准的制订,加大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打击力度,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推进省属两所农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创新,加快安徽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步伐,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完善“农机通”、“农机安全监管与服务”、“农机化生产指挥调度与远程作业质量监控”平台,提升农机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引导农机制造企业建立电商平台,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
8.围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培育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和服务主体,鼓励流转土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引导其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便捷的社会化服务。继续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培育壮大一批管理规范、规模适度、服务能力强的新型农机经营和服务主体。推进农机化大数据在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中的应用,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