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与趋势
“十三五”期间,全省农机化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又面临着多种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同时还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
(一)发展机遇
1.“四化同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农机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央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只有加快研发与装备绿色高效安全节能的中高端农业机械,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林、牧、渔业等生产全面机械化,才能有效解放生产力,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机化是“四化”同步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农机化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打造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促进中部崛起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将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制定的“4105”行动计划、加快皖北地区发展、合肥经济圈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和有关政策措施将进一步落实。这些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必将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全新的发展平台,农机化必将大有作为,“农机热”将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升温。
3.法治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完善,为农机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加明确了依法依规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强化,国家对农机化的投入规模将大幅度增加,各项财税、金融、保险政策日趋完善,政策惠农面越来越广,从政策和资金上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农机经营和服务主体的快速发展,为农机化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进程中,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和服务主体,能有效弥补基层农机化管理和服务的薄弱环节,带动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在安全监管、机械维修保养、跨区作业等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强力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经营和服务主体将会继续快速发展,必将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二)面临挑战
1.农机化投入不足。机耕道路、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机化技术推广、安全监理、质量监督、教育培训以及信息化等资金依然有限。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与农民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地方财政对农机化资金投入依然不足,吸引社会资本对农机社会化服务投入不明显,农机化投入不足的短板依然突出。
2.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农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领域发展不平衡。皖北旱作区与皖南水田区、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粮食作物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种植业与养殖业存在领域发展不平衡,小麦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正在加速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还处于推进阶段,畜禽养殖设施设备还不能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
3.农机化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机化科技创新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高层次、高技能农机人才数量不足,培养渠道不畅。农机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投入少,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新型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复式作业、智能化、信息化等技术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农机化技术推广、安全监理、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和信息化等公共服务能力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基层体制不顺,农机人才匮乏、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机化基础设施薄弱,保障措施不力,改善设施和引进先进推广设备面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