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2016年秋冬季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2016-09-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早些年我就在想,如果有人来买这些田地的经营权就好了。”冯同样表示“退地”后自己并没有太多后顾之忧。他的大儿子在厦门,最初为别人打工,后来自己开公司,经营办公用具;小儿子在广东中山打工,进修大学文凭后,目前在做别墅装修设计。“他们已经不可能来种地了。”冯辉禄说。

  承包土地时,需要将优劣、远近的田地进行搭配,导致绝大多数家庭的田地都四下散落、并不连片。10多年前,机器开始进入这片村落,使用起来却不方便。而今,当地人都意识到“必须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必要的整饬,并大量使用机械和现代技术,务农才谈得上收益”。

  2014年,一名老板来到川西村9组,希望流转土地,养鱼、种藕、种植稻谷,为老百姓每亩每年补偿600斤稻谷。村民争先恐后地把田地交给他,“不愿意自己做”。

  基层干部对现状也有清醒的认识。“镇里仍在种田的人,几乎都在50岁以上,”礼让镇一名基层干部说,上世纪70年代的农民,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的最多占10%~20%。而出生在农村的80后、90后根本不种地,也不会种地,“从学校一毕业就外出打工去了,脑袋里基本上没有‘种地’这个选项。”

  “对于部分农民而言,土地已经不再是他的‘命根子’,或者说,不再是他唯一的‘命根子’——他还有其他的‘命根子’。”他说,对于这些人来说,土地只是万不得已之后的一条后路,“或者说,一条拐杖。”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事,我们可以试着给他们其他的拐杖——比如,换成社保。”这名基层干部说。

  屏锦镇的一名基层干部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在家种地的,几乎全是老人。”他说,种地的70后屈指可数,80后,没见到种田的;90后,从来就没想过自己会种田。

  这名基层干部认为,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才是发展方向,“用50~200亩的规模来务农,是最合适的。如果一个家庭仅仅耕种几亩田地,的确不是很划算。”

  表面上看,为农户做出补偿会增加大户的成本,但是,因为政府会对规模经营者给予补贴,如果实行轮种还有额外的补助,使用机器插秧又另有补助,规模种植和零散种植之间也有价差,还有直补到户的经费,“将各种补助加起来,大体能抵消流转土地的成本。”他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规模化经营农业还是有钱可赚的。科学得当、讲究技术、精心经营,有可能得到和外出务工相当的收入。”

  那么,农民“退地”后未来是否有风险?对此目前尚难有答案。一个较为接近的案例是,就在目前正在试点“退地”的礼让镇川西村9组,2002年承接三峡移民时,部分农民自愿将自己的田地退给三峡移民,退出者每人仅补偿3000元,当年,该组有15人退出,10多年过去了,15人中无人反悔、闹事,“退得出、能利用、稳得住”,尚未显示出任何“后遗症”。

  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否不可或缺?2001年,川西村9组完成距今最近的一次土地调整。后来,村里有三四十人——比如嫁来的女子、新生的孩子——没有获得土地,并未因此而无法生存。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6-195053-1.html

标签:农机 施肥 指导意见 科学 主要 秋冬季

上一篇:探索分区域发展模式 引领农业绿色发展
下一篇:下属在农机补贴申请发放过程中严重违纪 分管副局长被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