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一步明确大豆生产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市场需求等因素,科学确定大豆生产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发展新理念为统领,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满足国内食用大豆需求、构建合理轮作制度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策扶持,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形成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错位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一是统筹资源与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耕作方式,优化调整生产布局。调减东北第四、五积温带玉米面积,扩大大豆种植,推行大豆与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合理轮作。二是统筹生产与消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高蛋白大豆,满足食用大豆消费需求,保持东北优势区油用大豆生产能力。三是统筹科研与生产。着眼生产发展需要,加强优质、专用、耐密、高产、多抗、宜机收的突破性品种及配套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研究,挖掘增产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四是统筹政府与市场。发挥政府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引导,完善扶持政策,强化市场调控,实现供需平衡。五是统筹国内与国际。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国际产能,保证国内市场稳定供应。
(三)目标任务。一是扩大面积。力争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比2015年增加4000万亩。二是提高单产。力争到2020年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三是提高品质。力争到2020年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提高2个百分点,榨油大豆含油率提高1个百分点。四是提高效益。通过加快科技创新、经营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三、切实抓好大豆生产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着眼全局,聚焦重点发力,狠抓措施落实,全力促进大豆生产稳定发展。
(一)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实施《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完善《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优势区域集中。东北春大豆和黄淮海夏大豆优势产区,要调整优化结构,因地制宜调减玉米,扩种大豆。“镰刀弯”地区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推行玉米与大豆轮作,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构建合理轮作体系。
(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大对大豆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选育突破性品种。组织开展协作攻关,集中力量攻克技术瓶颈,集成组装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推进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在东北、黄淮海地区选择一批县,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试点,创建一批亩产200公斤以上的典型。
(三)强化大豆政策扶持。在总结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考虑保护农民利益、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衔接等,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合理确定目标价格,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提早公布年度目标价格水平,稳定收益预期,引导农民科学安排生产。开展耕地轮作制度试点,支持东北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探索建立用地养地结合的轮作制度。
(四)建立优质大豆保护区。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加快建立东北优质大豆保护区。保护种质资源,开展资源调查搜集与开发利用,实施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保护生产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巩固提升产能。保护生产主体,落实扶持政策,培育大豆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提高规模种植效益。
(五)加强大豆市场调控。加强分析预警,建立大豆供需信息发布机制。健全大豆进口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市场投资预期。强化进口大豆监管,严格执行检验检疫标准。把握大豆进口的时机、节奏,稳定国内大豆价格。
(六)科学引导健康消费。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市场消费行为,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居民合理食油、用油,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广泛宣传大豆食品的营养功效和保健功能,扩大国内优质大豆消费市场,为促进大豆生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农业部
2016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