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业界标杆”企业牵扯出山西农机腐败窝案
2015-07-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投机专营,涉农补贴跑冒滴漏严重

  至少从表面上看,现行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可谓很严格。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对农机经销商、生产企业和农户的管理审查,甚至对自身履职情况的追究都有详细的规定。但在审计人员看来,这套看似完备的系统却存在漏洞,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据了解,每年春节过后,针对当年农机补贴政策的具体操作实施,山西省农机局都会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研究,并举办培训讲座,给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讲解当年的具体政策措施。个别别有用心的生产企业、经销商拿到政策后,会回去反复研究,看这个政策措施哪里有空可钻。山西省农机局也在总结之前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堵塞漏洞、完善政策和操作系统。农机主管部门、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博弈时刻都在进行着。

  审计人员介绍,中央拨付给省级的资金和政策是透明的,省里也只是将资金盘子进行切块后下拨,“一旦资金到了县、乡、村这个级别,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开始出现了”。

  有的县农委会把专项资金切除一块补贴自己的工作经费,有的村干部会提供假名单或列上“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字,即便有人下去调查,只要村干部一打招呼,这些人就会承认领钱了。“资金一层层往下渗透,最后到农户手里的时候,就会与最初的分配初衷有所差异。”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虽然都是涉农补贴,但“政出多门”且资金较分散,监督起来存在困难。比如说,有些钱今年有、明年不一定有,今年这几个村有、明年那几个村有,时间久了连群众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被照顾的对象。

  近年来农机补贴政策也一直处于不断调整完善中。2013年以前,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只到经销商层面,农民是差价购机。如某台机子售价1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两万元,那农民只要8万元钱就能把机器提走,剩下的两万元则由经销商去找农机部门要。

  这种机制导致有的农机局和经销商“绑到一起了”。农机局给钱,经销商就能拿到,农机局不给钱,经销商就拿不到。由于补贴总量一定,一些经销商已经销售了农机产品,但却可能领不到补助资金,“在这个政策下,农机局的裁量权就特别大”。

  之后,政策发生了变化,实行农民全价购机,国家将补贴款直接补给购买了农机的农民。这一政策看似绕开了经销商这一层面,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需要全价购机,不少农民一下子买不起动辄数十万元的大型机械。这时候经销商就想到“帮农民出钱购机”的主意——让购机农户把享受购机补贴的银行卡押给经销商,等补贴款到位了,经销商直接从卡里扣钱。这样一来,农民和经销商就“结为同盟”,甚至联合起来搞虚假销售,经销商可以用很小的代价买通农民,用他们的身份证虚构销售,然后领取高额补贴款。

  在审计联新集团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山西朔州的一个村子一次性购买了该公司十多台玉米收获机。但审计人员到这个村子暗访后发现,村子里一台收获机都没有。“购买”了农机的农民异口同声地说:“机器卖到河北了。”

  “这些都是虚假的,一些公司就是利用农民的身份证走个手续,把机器拉到农民家放几天,然后再运回厂里,骗取国家专项补贴。”审计人员介绍说。

  简政放权,让市场发挥自身调节作用

  实行农机补贴政策前,农机局是一个“比较弱势”的部门,“经销商不理,农民不认,连生产厂家也不把这个部门当回事儿”。

  可从2006年起,伴随逐年掌握着越来越多的农机补贴资金,地方农机局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农机局自身也通过“设置审批”等方式,“自行赋予了诸多权力,而且不少审批权都游离于行政审批权限之外”。例如,农机生产企业要在区域内生产销售某型号的农机产品,要有试产(定型)证书、推广鉴定证书,然后才有机会进入当地的农机推广目录和补贴目录,进而才能享受国家的补贴。

  对一个农机生产企业来说,获得国家农机补贴至关重要。例如,某型号的玉米收获机,国家按照市场价格的30%给予农机补贴,如果没有补贴,那么该产品在市场上则没有竞争力,“甚至一台也卖不出去”。

  可以说,能否争取到农机购置补贴关乎农机生产企业的生死存亡。各农机生产企业都想尽办法挤进地方制定的“农机产品省级推广目录”,而谁能进目录的权力掌握在各地方农机局及其所属鉴定机构手上。

  在某市农机局局长梁某受贿案中,联新集团的董事长刘某亲自出马行贿,刘在证言中称:“我想总有用得着他的时候,平时送点钱拉拉关系。”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掌握的多份判决书显示,联新集团分布在各地的销售经理也存在大肆向当地农机局行贿的事实。其主要目的是,请农机局帮忙推销该公司生产的农机和在审核程序中予以支持,“行内的潜规则是卖一台机器给农机局(站)长提成1万块钱”。

  此外,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有些农机局也对经销商的“注册资金”“财务核算”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须接受农机部门监督;同时,享受补贴的农民也需要农机局审核把关,要把户口本、身份证、村证明给农机局审核;农民买了大型机具,也要到农机局上牌。

  “我们相信农业部设置这么多权力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想监管好这块资金,但设置了这么多权力后,整个补贴链条上的所有各方都要围着农机局转,这很容易滋生腐败。”审计人员说。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初衷是好的,“一个政策补两头,一边补了农业,一边还补了工业,可以说是双惠的,但这么一个好政策却被少数一些人念歪了”。审计组通过查处山西农机补贴窝案后,对这一政策有了更多的思考,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审计意见和建议。

  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简政放权”。审计人员对记者介绍,对农机经销商的审核和农机产品的把关是可以交给社会的,第三方机构和质监局都可以做,斩断利益链条的最好办法就是回归市场,去除不合理的权力。

  关于补贴机制,审计人员认为,避免农机补贴腐败的发生,还需要从制度上做出优化,“市场可以优胜劣汰,哪家产品好,农民就愿意买哪家的产品,政府部门不需要干预太多,只要把好质量关就可以了”。(本文企业名称和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6-183076-1.html

标签:农机 腐败 山西 企业 业界

上一篇:农机经销商坑害农户谁来管?
下一篇:旌德: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