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
湖北省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
本指导意见针对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特点和生态条件而制定,旨在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推进马铃薯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和标准化、日常管理精简化、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
一、区域布局
根据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其产业布局大致分为四个区域;
1. 鄂西高山产业区
区域特点:这一区域包括恩施州和宜昌市,交通便利,海拔1400米以上。该区马铃薯种植区域海拔高,风速大,气候冷凉,除马铃薯外其他茄料作物少,马铃薯病毒传播媒介少,是优良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殖基地。
发展方向:建立马铃薯优质种薯生产体系和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发展优质种薯生产。
2. 鄂西粮、加、饲产业区
区域特点:主要包括恩施州、宜昌市、神农架林区和十堰市海拔1000米左右的马铃薯产区,主要有兴山县、宣恩县、咸丰县、长阳县、秭归县、建始县、恩施市、巴东县、利川市、五峰县、竹山县、竹溪县等县(市)。该区域马铃薯生长季节长,产量高,品质好。
发展方向:扩大面积,提高单产。
3. 平原菜用、加工薯产业区
区域特点:以江汉平原和汉江流域为主体,包括荆州市、襄阳市、宜昌市、荆门市、随州市、武汉市等地。该区域交通便利、市场流通快,马铃薯主要作为商品薯生产,主要利用冬闲田和滩涂地种植马铃薯,是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主要地区。
发展方向:推广适于冬作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重点发展规模化商品薯生产。
4. 鄂东南丘陵特色商品薯产业区
区域特点:主要包括崇阳县、通山县、通城县、咸宁市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阳新县等县(市)以及鄂州市和黄冈市的部分县(市)。该区为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水稻后茬冬闲田多,交通较为方便,有利于马铃薯产业的冬季开发,是冬作马铃薯开发具有潜力的地区。
发展方向:扩大面积,应用早熟型品种,主要开发特色菜用型无公害马铃薯。
二、作业模式
根据当地气候情况和生产习惯,可采取以下两种作业模式:一是翻地→轻耙→播种→中耕培土→喷药→割秧→挖掘,二是深松整地→镇压→施肥播种起垄铺膜→中耕培土→喷药→割秧→收获。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主要为以下五项:
1. 马铃薯播种机械化技术:就是利用马铃薯播种机械一次完成土壤旋耕、施肥、喷药、播种、起垄、覆膜等复式作业。
2. 马铃薯培土机械化技术:马铃薯在出苗后未顶破地膜前使用上土机在膜面上覆盖一层土,可防止太阳晒坏芽,防草,防青头。
3. 马铃薯植保机械化技术:利用喷雾机进行马铃薯杂草及病虫害防治。
4. 马铃薯杀秧机械化技术:收获时若秧、草较多,难以实现机械收获,必须用杀秧机将秧、草粉碎,为机收创造条件。
5. 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当马铃薯植株大部分茎叶干枯、块茎停止膨大而易于脱离植株时,用收获机收获,可一次完成挖掘、薯土分离、机后铺薯块三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