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浙江柳林机械演绎从几十万元到上亿元的神话
2005-04-04   来源:经济日报农村版   

  2005年2月下旬,在浙江省发展农机产业座谈会上,与会代表谈到全省农机工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时,记者得知2004年浙江省共生产全喂入联合收割机16200台,而浙江柳林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就占了近1/4,企业的产值达上亿元,而浙江柳林机械有限公司在1997年的年产值才几十万元。企业这一惊人的飞跃发展,引起了记者的浓厚兴趣,2005年3月21日记者来到了该公司所在地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对柳林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郑冬祥作了专题采访。

  有心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现年46岁的郑冬祥,在我国农机生产行业已开始引起人们关注,他是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浙江省农机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浙江柳林机械有限公司被授予“省级管理示范企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 “科技民营企业”等荣誉称号。

  柳林初创时期,郑冬祥的父亲功不可没,正是他艰苦创业,为后来柳林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柳林还只是是一家生产塑料机械的专业厂,1994年8月才开始创建台州柳林联合收割机厂。2003年,该厂转制为浙江柳林机械有限公司,郑冬祥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柳林与浙江东部许许多多成功的民营企业一样,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紧紧地抓住机遇,不畏狂风巨浪的冲击,他们有雄心、有胆识,有睿智、有才干,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郑冬祥谈到过去的奇迹是怎样闯出来的话题时说:“在做联合收割机之前,我们做过很多行业,辟如橡胶机械、木工机械等等,像压延机这些项目我们都尝试过。1992年下半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第一次接触到稻麦收割机,感到很新奇,于是从模仿开始,走上了生产农机的道路。”

  开始由于缺乏经验,生产出来的收割机性能并不理想,故障较多。但是他们并未灰心,下工夫研究了很多类型的收割机,综合了它们的优点,一边摸索一边学习,终于研制出了令人比较满意的产品。1994年,浙江机械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农机研究院及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专家评审这些机器时,曾给予很高的评价。真是应了古人的两句诗:“有心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再大的坎,迈过去了,这就是转机”

  柳林的产品通过了省级鉴定,由于质量较好,仅仅半个月的时间,企业就收到了大量的订单,农民朋友们觉得,人工收割一亩地水稻需要投入120-150元的费用,而借助收割机只需50-60元,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自然就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还有很多用户求购心切,先把款打过来,收到的预付款就有160万元之多,还给企业解决了“资金难”的问题。由于当时产品的需求量大,这种收割机的销售量才随之大大上升,1997年生产了1000台,1998年就增加到1500台。柳林在生产农机过程中能掘到“第一桶金”,完全可以说这是郑冬祥立下的功劳。1995年,柳林开始生产联合收割机,是他主持攻克了省重点攻关项目“台州-130全喂入联合收割机”,1997年又主持开发研制生产了“台州-130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但市场总是起起伏伏的,好景不长,接下来的两年,柳林就遇到了一次重大的考验:1999年,柳林在市场销售节节攀升的大好形势下,向银行贷了一大笔款,开始信心十足地扩大产能。始料不及的是,当年政府取消了对农民购买收割机所给予的相应补贴,市场需求急剧下降,造成柳林的产品大量积压,企业陷入困境。

  正当公司面临沉重的还贷压力和人心开始涣散的紧急关头,郑冬祥不知不觉地使出奇招,于2000年7月,带着几台机器到湖南去参加联合收割机“比武大会”,结果一举夺得金奖凯旋而归,当时公司所有的议论顿时全无。全体员工再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产品是有优势的,市场前景一定很好。于是人心安定下来,2001年的销量提升到1800台,2002年产品供不应求,全年销出3000台。

  郑冬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的确,2000年,柳林走得艰辛,压力巨大。特别是还贷,涉及企业的诚信问题,所以我的决定是企业再困难,也要首先保证还贷,重拾企业的信心,重塑职工的向心力。”这同样使郑冬祥再一次感悟到:“人生也好,企业也好,跌宕起伏是一种历练。再大的坎,迈过去了,这就是转机。”

  内忧与外患

  郑冬祥能在创业的历程上迈过一道道坎,遇到风浪能化险为夷,完全是凭着他对事业的执着与坚定。再说,柳林既是一家民营企业,又是一个家族企业,当初由父亲白手起家,带领全家人创下的这份大业。因此老人家又把企业的财产分成7股,平分给兄弟姐妹7人。现在由郑冬祥掌门,因而当别人问起柳林遇到“内忧”与“外患”怎么应对时,他很干脆地回答:“闯!前怕狼后怕虎,什么也甭想干成。再颠簸的路上,也能找到平衡前行的落脚点。”

  说起“内忧”,郑冬祥在柳林这个家族企业当家理事,与兄弟姐妹在原则上虽然没有多大的分歧,但在管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同。如亲戚朋友间这一类迎来送往的人情事务也时常会遇到用车接送的事情,如处理不好,有时也会伤了和气。而对这样一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郑冬祥用了一个“绝招”――没有车,天下太平!他用这样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复杂的事情,他的个性与魄力也就可见一斑。在企业内部,员工们对他们兄弟姐妹也从来不叫“老板”而称其老大、老二、老三……。这个按辈份年龄大小的称呼看起来很简单,意味却很深长。还有家族企业,妯娌间家长里短的事搬到企业内部,如何处理,也往往会令当家理事的心生烦恼。郑冬祥对此也很干脆,大有“快刀斩乱麻”的意味,郑家姐妹一个也不在企业上班,郑冬祥承诺每月给她们发一定的生活费,板上钉钉。

  为防止一般家族制企业用人“近亲繁殖”的弊端,郑冬祥也力排众议,尝试借助“外脑”的做法,向社会公开招贤纳士,起用优秀人才参与企业管理。他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之本,认为只有选用了适合自己企业的有用人才,才能生产出具有竞争实力的产品,才能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柳林公司已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年轻有为、有创造力、高素质的干部员工队伍。

  说到“外患”,郑冬祥最关注的就是在产品开发方面如何实现多样化和尖端化,以此进一步提高柳林的产品在国内与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他清醒地看到,现在的农机市场,特别是我国“入世”以后,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如果没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更新换代的产品不断推向市场,一个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受市场青睐的新农机产品,与10年前,甚至5年前的都不可同日而语。为此,郑冬祥从战略高度和企业的长远目标出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并且找准自己的特色,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继续开发自己的拳头产品。

  研发销售创佳绩

  郑冬祥一贯来重视产品开发,早在1994年,郑冬祥抓住机遇,开始了对联合收割机的研制和开发。1995年,柳林公司就争取到省重点攻关项目《研制开发适宜南方水田作业的稻麦两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次年即通过省级鉴定。1997年,在企业改制成台州柳林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后的第二年,高起点、高标准地研制开发新产品,公司成立了柳林农用装备研发中心,配备了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等一流的设备和完善的电脑检测系统。这一年,该公司研发出两种高效益的系统产品,双双获得国家专利。此后,公司不断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相继研发出柳林4LZ-210、柳林4LZ-250和柳林4LZ-2065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和柳林4LB-145型具有国际水平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等新产品,在国内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

  在销售方面,2002年实现销售3100台的可喜业绩,2003年达3400多台,到2004年生产销售突破4000台。柳林的产品销售网络覆盖面不仅普及全国各主要粮区,水稻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并且多年来在全国保持了绝对的市场份额,而且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美等市场。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5-27260-1.html

标签:农机 亿元 神话 演绎 柳林 机械 浙江

上一篇:汉鼎亚太收购玉柴机械43%股权获政府批准
下一篇:常林农装公司微耕机技术比武大赛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