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如果中国仍然陶醉于“制造大国”的地位, 那么就无法成为明天领先的“创造大国”。走创新型国家道路, 已经成为21 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 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 企业要学习的重要功课, 就是如何从变化中保持“应变”与“不变”。“不变”的是企业的理念与使命。“应变”的是市场的创新与突破。因为, 创新与创新能力, 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及企业领导人受尊敬程度的新一把尺子。 在中国收获机械制造业领域, 几年来保持“三分天下有其一”行业地位的一拖收获机械公司, 为了使企业摆脱产品市场的价格厮杀和无序竞争, 不断开拓“蓝海”商机,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创新思维, 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紧紧把握住可以大有作为的中国收获机械产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时俱进, 自主创新, 努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从而取得了无愧于国家、社会和时代的斐然成绩。 《农机市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具有举国家之力建设新农村的强大政策含量。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落实, 中国农业机械化迎来了最好的发展环境, 因此, 全球农机制造商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广袤的农机大市场, 国内外收获机械制造企业为了不与流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纷纷大手笔提高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水平。对此, 刘总有何看法。 刘 耀(一拖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就要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增加农民收入, 这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而且只有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 才能把农民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事科学、文化和其他方面的活动, 让他们分享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使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受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系列政策的拉动、农民平均收入的增长以及农机服务行业收益提升等因素的影响, 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的欲望明显增强, 收获机械市场连续几年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呈现出产销两旺的态势, 拉动当前农机市场持续上升的各种有利因素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会持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不断扩大, 各种农业机械将保持稳定的需求。 但是也应该看到, 目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水平与国际上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相比, 我们差距20~30 年, 并且照目前的发展速度看, 这种差距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还有, 行业不规范的竞争和不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 影响着新产品的研发和主机性能、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收获机械行业来说, 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现流行的产品技术落后,性能和可靠性均较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产品少, 用户是用得用、不用也得用, 可选择性差。人们非常期望高性能、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机种诞生。 《农机市场》: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 也是“中国农机行业排头兵”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梦圆百亿”之年,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激烈的行业竞争, 作为一拖核心产品之一的东方红收获机械产品今年有何新发展, 上半年的产品生产、经营取得哪些突破, 刘总是以怎样的视角看待上半年行业及贵公司产销量增长的? 刘 耀: 在“十一五”规划中,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 迅速形成以小麦、水稻、玉米收获机械三大系列为主, 以青饲收获机械、打捆包膜等收获机械为辅的产品系列, 为广大农户提供优质、高效、环保、安全的先进收获机械和优质服务。作为“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 今年以来东方红收获机械产品研发业绩斐然, 我们相继研发和推出了全新结构的多用途4LZ- 2.5 麦稻玉米联合收割机;3 公斤以上喂入量的麦稻收割机;160、180、200、220、252 型水稻机;籽粒玉米收获机、玉米摘穗收获机, 青贮饲料收获机械、打捆包膜项目也正在试验。 今年上半年, 东方红收获机械以产品改进和性能完善为突破口,加强产品宣传, 提高用户和市场的认知度, 销量较去年增长了45%, 产销率达到97%, 利润实现翻番, 总体保持较快的增长。而较快的增长, 主要受益于宏观政策的影响和自身对产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提升的研发, 以及“零距离接触, 心贴心服务”营销政策的出台。 受国家政策和用户消费行为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收获机械行业的总体销量与往年相比有所增长, 但由于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销量前移, 加上今年油价上涨、收割费用上升和收获机械高机收率、高保有量所带来的单机收益下降的影响, 因此对全年销量情况如何难以估计。 《农机市场》: 在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 任何产品的生产或者开发鲜有从ABC 做起的。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为了做大做强收获机械产业, 在收获机械产品发展中坚持自主创新谋发展,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探索企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请刘总结合东方红收获机械产品进行的产品技术改进、质量提升和实现用户“零投诉”等, 谈谈你们是如何“变中求胜”的。 刘 耀: 先进的技术还必须有完善的工艺条件作支撑, 如此才能保证可靠的产品质量。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断应用和在过程控制中追求做精做细的观念, 能够使产品的可靠性不断得以提升。这些年我们为了做强做大收获机械产业, 不仅仅满足于产品技术的同质和低门槛“跟进”,更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老产品的不断提升与完善, 大量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在自身产品上的“ 嫁接”, 注重于基础环节的技术开发和自主核心技术的培养, 努力提高中国收获机械的水平。近几年, 我们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达当期销售收入的2%~3%。在同质、“跟进”的今天, 我们坚持“早投入( 市场) 、领先”的竞争理念, 持续研发, 不断创新, 以“快半拍”制胜、以差异化技术领先, 使东方红收获机械处于市场竞争的有利地位。目前, 我们在小麦机上具有行业领先的技术, 在水稻机上我们有别人没有的技术, 在玉米机上我们有自有自主的专利技术。我们朝着由“一拖制造”走向“一拖创造”而不懈地努力, 推陈出新, 变中求胜。今年以来,我公司已向市场投入了全新核心技术的小麦、玉米机型, 并在“三夏”收割期得以验证, 受到用户好评。 《农机市场》: 业内有人认为, 我国工业基础条件不利于半喂入收获机械的生产制造, 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不是很过硬, 面对发展瓶颈。贵公司为了做精做专产品, 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 根据中国国情加快产品改进和试验, 形成了小麦、水稻、玉米收获机械产品的多品种、系列化, 你们在收获机械产品领域把自己的优势真正发挥了出来。这方面有何经验? 刘 耀: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永处不败之地, 就必须掌握先进的技术, 拥有高品质的产品, 这就离不开核心技术的研发人才。多年来, 我们潜心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核心技术的开发, 同时不断提升和完善老产品的性能、可靠性及扩展产品的使用功能, 选择与我国目前技术水平发展相适应的重点产品进行突破, 避轻就重,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最大限度地提高研发效能和注重应用技术向直接商品的转化,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 走出去、请进来, 着眼国内、放眼国际, 使我们获得了一批支撑企业核心技术研发的专家和技术, 并带动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起之秀。 我们依托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的优势, 并通过自身的努力, 仅仅三年时间, 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斐然, 形成了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系列收获机械产品格局;营销、服务网络遍布全国。产品系列的逐渐完善和营销、服务网络的建立, 为东方红收获机械的销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产品销量逐年上升, 2004 年一拖收获机械公司从2003 年的行业排名第七位跃居第三位, 并连续保持了这一位势, 东方红收获机械在行业的影响力逐年提高。今后,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高起点的产品研发, 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和完善。 《农机市场》: 一拖收获机械公司进入收获机械产业相对较晚, 但你们的起点高、发展速度快, 产品研发和制造涉足的领域宽, 不仅在小麦机、水稻机、玉米机的联合开发上, 甚至在薯类及草类青贮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项目合作上也有很大突破。你们在引领行业良性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刘 耀: 我们的价值观是“奉献为收获, 收获为报国”。为用户提供机型先进、品质优良、性能可靠、经济实惠、环保节能的农机产品, 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履行这一职责、对社会负责、对用户负责, 我们提出了“干精品, 创名牌, 争第一”的企业精神。在这种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指导下, 我们认真抓好产品研发这一关键环节, 并且取得了可喜成果: 自主开发了3 型机;2 号机实现了功能扩展, 玉米机系列实现秸秆回收和青储收获功能, 环保节能, 使用户实现效益最大化;各项新技术及专利技术的应用达十几项, 为用户提供了性能可靠、品质优良的收获机械产品。 2006~2010 年, 我们将牢牢抓住发展兴企这个第一要务,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继续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立足科学发展, 着力自主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全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奋力把一拖收获机械公司的事业推向前进。 《农机市场》: 营销是实现产品变为商品的“惊人一跃”, 服务是拉动产品快速发展的引擎, 是赢得市场的“通行证”。今年, 贵公司在市场策划、营销管理创新和用户服务工作提升等方面有一些独到之处, 用户和经销商反映如何, 实际效果怎样? 刘 耀: 我们公司十分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建立了对经销商、用户和营销人员的信息处置机制, 形成管理闭环, 从而, 使得经销商、用户和营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转化到营销政策上和产品上。通过一系列的工作, 使得营销政策更加适应市场, 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彻底解决了产品性能上的问题, 使得东方红收获机械更加适销对路。 收获机械特别是小麦收获机械的季节性决定了服务工作的特殊性。历年来, 一拖收获机械公司对服务工作一直十分重视, 成立了麦稻收割服务总指挥部, 制定了麦稻收割服务工作手册和服务预案。我们公司的服务理念是“服务, 是义务更是责任”, 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心贴心、零距离”的保姆式服务。为了搞好今年的“三夏”服务, 早在3 月份我们销售公司的300 余名服务人员就奔赴全国各地, 深入村庄、农户,对售出的产品逐台进行割前服务。公司舍弃了销售的量值, 4 月中旬停止了生产, 所有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工人集中培训, 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技能学习以及麦收服务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培训, 等等。我们组成由400 多名服务队员组成的50 多个服务队, 配备服务汽车、通讯工具, 在全国各地建立中心服务仓库14 个, 服务配件及时、充足供应。公司领导亲临“三夏”服务第一线, 及时处理各种问题。通过今年的“三夏”服务, 彰显了一拖人的风采和东方红品牌的魅力, 使东方红收获机械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 《农机市场》: 今年上半年, 中国一拖集团公司出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 如何发挥“龙头企业”对行业的影响作用, 请刘总对当前的市场竞争态势和明年的行业预期作以前瞻等。 刘 耀: 中国一拖集团公司将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一拖集团公司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多功能收获机械等项目建设, 使其成为全国农业机械生产基地, 这给我们提供了更好发展的机遇。一拖收获机械公司将进一步扩大技改, 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 引入高新产品, 完善、提升产品制造工艺, 建立健全各项试验、检验等控制手段, 在做强的基础上快速做大, 适应和支撑一拖集团公司的总体需求。 我认为, 今年和2007 年是收获机械行业的好年景。国家强势有效的惠农政策是提供农机行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收获机械前景广阔,但如何把优势变为胜势, 全在于各企业的自身把握。 《农机市场》: 中国的一些本土企业包括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战略。在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收获机械中国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方面, 一拖收获机械公司是否做了尝试, 体验如何? 刘 耀: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是发展的必然。要参与国际化竞争, 首先必须有国际化的思维, 在这方面中国一拖集团公司早已制定了国际化经营战略, 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 目前仍在一步一步地积极推进。我认为, 在“走出去”的战略中特别应注意要有国际化的思维和自主、可靠、创新的品牌及高品质的产品。目前, 中国一拖集团公司的拖拉机、收获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及汽车已远销欧、美、亚、非等诸多国家, 并在国际化合作方面有了实质性发展。 直率地讲, 中国本土企业“走出去”缺乏现代尖端技术, 但却拥有不少“适用技术”, 这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有广泛的适应性, 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找到广阔市场。如果我们能够根据企业实际和特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制造出适合发展中国家国情并且价格较低的产品, 就容易被发展中国家接受。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面临很大的风险, 所以要谨慎选择自己的经营模式。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 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应以渐进的阶段式发展为主, 只有逐步积累了海外市场经验后, 才能提高跨国经营的成功率。 《农机市场》: 目前, 迪尔、久保田、洋马等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一拖、福田等中国本土企业也表现不俗。长远来看, 中国本土企业如何在国内外企业竞争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扬帆挺进, 企业家们如何肩负起历史的重托和责任? 刘 耀: 目前, 中国收获机械行业生产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产品尚处于上世纪90 年代水平,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技术含量低。由于收获机械产品社会配套体系健全, 进入门槛不高, 一些“赶海”者在市场旺销时进入“捞一把”, 造成市场过度竞争, 企业效益下滑。再加上零配件销售管理混乱、劣质产品充斥市场, 产品可靠性差的问题相当严重。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了中国收获机械产业的发展, 造成了这种差距? 我认为, 主要是农机产品开发难度大、“跟风”容易, 生产厂家开发创新投入少, 这样致使产业创新能力弱。肩负着历史重托的中国企业家特别是市场占有率很高、品牌享誉行业的企业, 在引领中国收获机械产业持续、健康、良性发展中, 要肩负起历史的重托, 要有战略眼光, 一方面要巩固自己传统的收获机械市场,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收获机械生产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要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研发, 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中国收获机械民族产业今后与更多的来势凶猛的国外强势企业的“短兵相接”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罗 晓、程 科/文) |
新农村建设:东方红收获机械再做新贡献
2007-01-04 来源:《农机市场》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5-27250-1.html
上一篇:农哈哈:单一化到多元化的变奏
下一篇:常林集团被银行认定为“景气调查定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