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引领中国动力的“潍柴模式”
2008-07-10   来源:大众日报   


  7月1日,我国汽车开始全面实施国Ⅲ排放标准;就在同一天,潍柴第2万台国Ⅲ排放标准的蓝擎发动机上市,规模化生产标志着市场的充分认可。这是我国首款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马力商用发动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潍柴同时还宣布,国V标准的发动机也已研制成功,真正做到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

  潍柴,正在引领中国动力的发展方向。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动力市场,群雄逐鹿,国外跨国公司的产品曾一度垄断着大功率商用发动机市场。潍柴,由一个十年前销售收入不过五亿元、且亏损严重几近破产的国企单一配套厂,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超400亿,拥有动力总成、整车和零部件的中国最大的动力总成集团,其中10升以上大功率高速柴油机销量世界第一,靠的就是独具特色的“潍柴模式”。

  “潍柴模式是一个全方位、体系化的系统创新模式,包括技术创新模式、企业改革模式、产业发展模式等,缺少哪一方面,潍柴都走不到今天。说到底,创新不是某一个产品、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一种方法和理念的创新。”潍柴控股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说。


  “以我为主,链合创新”

  中国是汽车工业的后来者,最初要靠引进国外技术。但只是一味引进,做不到消化吸收再创新,很容易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再落伍”的恶性循环。

  潍柴走的是“以我为主、链合创新”的路子:以我为主,就是根据国家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自身状况,适度超前确定研发方向,并坚决保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链合创新,就是优化整合产业链条上的各个资源,为客户创造价值最大化的产品和服务。

  在汽车工业中,大功率发动机是王冠上的明珠,市场需求量大,对行业发展影响力大,同时技术含量也高,研发难度大。潍柴为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功率发动机,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在欧洲、美国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把世界先进技术资源为我所用,具备了独立自主进行原始创新的能力。“蓝擎”发动机就是一个成功的技术创新成果。

  汽车工业是由多个零部件组成的长长的产业链条,发动机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要提高我国汽车工业水平和竞争力,必须打破目前各企业以单个产品为主、自我封闭的研发模式。以发动机为核心,潍柴开始了对上下游产业链各个研发资源的整合,发起成立了由30多家企业组成的“潍柴动力研发共同体”,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科研效率,把多个独立的产品技术进行集成创新。

  2007年底,作为“链合创新”的成果,世界第一款对发动机、齿轮箱和车桥进行系统匹配和集成的新产品“动力总成”在潍柴诞生。也就是说,整车厂只要在这个“动力总成”的基础上设计安装驾驶室和车厢,一款新型车就可以推向市场,研发周期由此缩短为原来的1/5。

  “三三制”产权改革

  潍柴原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柴油机制造工厂,发展到今天,成为拥有整车、动力总成、汽车零部件三大业务板块,产业分布在五省市,并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三支股票的中国最大汽车零部件集团,走过了一条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本运作市场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10年前,潍柴厂主辅业务不分,产权单一,发展方向不明。新上任的领导班子在谭旭光领导下,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改革、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指示精神,结合潍柴实际,创造性提出了“三三制”产权改革,使潍柴踏上了现代化企业的道路。所谓“三三制”改革,就是把约三分之一的高速机资产和职工改造为股份制公司,按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运作;三分之一的中速机业务留在母公司,寻找时机上市;另外三分之一的零部件专业厂,全部分离改制。

  “三三制”改革,激活了传统国企的生产要素和内在动力,企业得以轻装上阵,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开创了核心资产、母公司存续资产和改制企业多方共赢发展的局面。

  企业主业进一步精干,发展后劲猛增,极大地提升了潍柴的市场竞争力。2004年3月,以高速机为核心业务的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交易,融资1.7亿美元。通过上市,潍柴的品牌形象、社会形象、金融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打通了产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的道路。

  13个辅业单位的改制成功完成,引进外资5000多万元,累计新增就业岗位6000多个,盘活国有资产2.5亿元。所有改制企业自我加压,转换机制,走上了依托潍柴、面向市场、健康发展的道路。

  同时,有效激活了母公司存量资产的效能。2007年,潍柴战略重组ST山东巨力,将潍柴母公司优良的经营性资产(中速船用、发电柴油机等)置入山东巨力,通过资产重组,山东巨力主营业务变为中速柴油机的制造和销售,使该公司具备了持续经营能力和较强的盈利能力。

  2007年8月,经山东省国资委审批同意,潍柴控股集团正式成立,至此潍柴历时8年的企业改制落下帷幕,潍柴人也为国有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案例和模式。

  并购湘火炬与“HtoA”

  企业的规模扩张有多种方式,有的企业靠建厂房、上项目、铺摊子等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而潍柴走的是一条资本运营的路子,从资本市场上并购企业发展所需的资产。

  2005年8月,潍柴动力以10.23亿元的“天价”,成功收购湘火炬,成为其最大的股东。2007年4月30日,潍柴动力创造性地实施“HtoA”的吸收合并,从香港H股市场回归A股市场。

  这次吸收合并的最大创新点在于,这是发生在H股和A股两个不同法律环境下的并购,开创了内地与香港两地上市公司合并的先河,被业内称为境内外资本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范例,是中国资本市场全流通背景下具有创新价值的第一并购案例,也为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创造了新的模式。

  “潍柴并购湘火炬,不是简单的企业规模扩张,而是为了提高潍柴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时隔三年,谭旭光道出他当初并购的真实意图:湘火炬旗下的法士特变速箱、汉德车桥、陕西重卡等优质资产,再加上潍柴动力的发动机,构筑了一条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汽车黄金产业链。

  有人问谭旭光:潍柴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康明斯式”的通用发动机供应商还是“沃尔沃式”的多元化产品供应商?谭旭光回答说:都不是,我们并购湘火炬就是要打造全新的“潍柴式”,即以动力总成为核心的世界先进动力供应商。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5-26631-1.html

标签:农机 模式 动力 中国 引领

上一篇:玉柴大手笔建设柴油机铸件生产基地(图)
下一篇:潍柴动力:蓝擎国III发动机第两万台上市,国V发动机研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