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东方红”,唱响了新中国,也唱响了“东方红”拖拉机的诞生地――――河南洛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洛阳制造”豪迈地走国门、闯世界,炫耀着国人的骄傲,洛阳制造业对中国工业做出巨大贡献,更对河南工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洗礼,洛阳工业正在重生。有道是,河南工业看洛阳,请看报道―――
老基地与新平台
作为建国后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洛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注和厚爱: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个国家重大项目,有7个在洛阳兴建。优厚的政策扶持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洛阳很快发展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和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这里诞生、成长起来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玻璃厂等一批响当当的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新中国同行业的排头兵。“洛阳制造”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豪迈地走出国门、闯世界,成为中国工业的骄傲。20世纪90年代,首阳山电厂、洛阳石化总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成,使洛阳延续着它的辉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在河南工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拥着荣耀走过计划经济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后,洛阳工业的脚步渐渐沉重起来,“洛阳制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渐失光彩。工业企业人员多、负担重,设备陈旧,技术老化,产品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背着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厚重“壳儿”,洛阳工业蹒跚前行。
如何改造和发展老工业基地,洛阳开始调整思路,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慎重地作出了抉择―――
洛阳工业,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带动技术和资金的引进,使其现有产业优势和科研优势得以发挥,促进洛阳的制造业尽快进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洛阳工业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这个平台,就是先进制造业基地。
去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振兴洛阳工业”的战略决策,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基本思路和目标是,依托洛阳现有科技综合实力和制造业基础,围绕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和新型建材与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业,通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项目,形成三个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制造业平台,整体制造技术水平要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核心技术争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决策,源于对洛阳工业基础、发展现状的客观、深入分析,更源于对世界制造业发展形势的充分认识和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将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分工中,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将吸引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中国正在向制造业大国迈进,并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国内许多省市都在采取措施,大力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本地经济的竞争力:上海市建设张江IT制造业基地、沈阳市建设沈阳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武汉市建设武汉光电子基地等,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位于中原大地、座拥雄厚产业基础的洛阳,快步融入新一轮制造业分工和竞争势在必行,别无选择。
“忧患”与“优势”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洛阳有它不容忽视的“负担”:企业改革创新面临着不容回避的困难和矛盾:技术装备老化,大中型企业的设备新度系数只有0.55;技术进步慢,科研成果转化慢,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8%,一些本地成果在外地转化,出现了一些科研单位拟向外迁移,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在外地建设的现象;产品竞争能力弱,经济效益差,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只有3%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企业人员多,负担重,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晚,发展较慢,规模小,这些都对洛阳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严重影响,也与洛阳老工业基地和洛阳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但是,洛阳在科研开发、人才聚集、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等方面所具有的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使之在中原大地最具发展潜力,最有条件在较短时间内率先成为全国制造业的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
洛阳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2个,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生产装备基础。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洛拖研究所、轴承研究所、725所、613所、第四和第十机械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在全国同行业科研开发中处于领先地位,许多国家重点技术攻关和重点科研课题都是依托这些单位完成的。驻洛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聚集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储备了一批科研技术成果。洛阳的大型企业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阳就有“每百人中就有10名科技人员和1名工程师”的美誉,现在,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有10万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享受国家、省级政府津贴的专家480人,其密度高于全国同类城市。洛阳拥有国家统管的23种大型精密仪器675台(套),占河南省半数以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在企业比较困难、竞争环境仍不宽松的情况下,洛阳的科研院所与一些企业合作,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和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一些引人注目的新突破,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研制生产的高级碳化硅、洛拖100/105新型柴油机、洛玻的超薄玻璃、中信重机公司的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北玻集团的玻璃加工设备等,已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在机制上一些企业采取了“分兵突进、分块搞活”等办法,通过利用外资、资产重组和企业改制等措施,初步实现了制度创新。
这一切,都成为洛阳构筑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迈新步与快车道
前不久,一向以实干闻名的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第一次对众多新闻记者谈起了这个话题,他风趣地说:“你们不要以为这项工作刚刚开始,事实上我们已经干了一年多,并且效果很好。以前我们只干不说,是想打好基础。今天‘大喊大叫’,是想让外界知道洛阳已经有了良好开端,希望海内外都来关注、支持和参与洛阳工业的发展,让我们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大。”
的确,在洛阳工业陷入困境的几年中,洛阳人并没有消沉,他们顶着压力,开始埋头苦干,使洛阳工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大变化―――
为了解决大工业长期遗留下来的结构性矛盾,全面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2001年初,洛阳市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业领导小组和工业经济顾问团,领导和指导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反复考察论证,他们在16个重点工业企业中筛选出48个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发展,这就是被列为振兴洛阳工业的“1648工程”。
“1648工程”的实施,迅速拉开了洛阳工业新一轮建设的序幕。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和英国里卡多、德国宝马、意大利菲亚特、芬兰维美德等世界知名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开发出了市场非常看好的大功率柴油机、新型压路机、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三大制造板块为主的产品结构格局;洛阳铜加工集团公司的大管大棒生产线改造和异型铜带扩能项目,使企业的装备水平大大提高,出口产品一下增加了4倍;洛轴集团公司的新项目围绕“大、精、专”做文章,形成了以铁路客货轴承、汽车摩托轴承、精密低噪音轴承、矿山冶金轴承、特大型轴承和军工轴承为主的六大系列产品格局,去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并在全国同行实现了多个“之最”。
如今的“1648工程”,已成为洛阳先进制造和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代名词,它所涉及的企业和项目已远远超过了16和48这两组数字;它所形成的技改“冲击波”影响到了洛阳的各行各业。由此,洛阳又加大投入,借势打造火电、铝工业、化纤和煤炭四个基地,使洛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初露端倪。
目前,夯实了基础的洛阳制造业已经步入“快车道”:今年全市共有98个项目列入规划,涉及总投资350.8亿元,全部完成后可年新增销售收入635.7亿元,目前已竣工或形成生产能力的23项,完成投资39.5亿元。
其中相当多的项目技术领先,装备先进,在全国同行业将产生较大影响:洛铜集团公司高精度异型铜带扩能技改项目,产品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材料,项目建成后将使洛铜成为国内惟一拥有两条年产600吨高精度异型铜带生产线的企业;洛轴集团公司准高速铁路轴承项目,设计年新增116万套准高速铁路轴承,竣工投产后将使洛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准高速铁路轴承生产基地;洛玻集团公司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技改项目,现已竣工投产,并成功批量生产出2毫米以下超薄浮法玻璃,打破了极少数发达国家对此项技术的垄断,实现了我国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历史性突破,该公司由此成为我国惟一拥有25毫米至1毫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企业。
今年前7个月,洛阳市限额以上工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35.3%,销售收入增长44.3%,利税增长54.9%。列入重点考核的25户企业22户扭亏为盈。
高速增长的背后
数字高速增长和“翻个儿”的背后,不仅与投资拉动关系密切,更显示了与之同步的机制创新的魅力。
洛阳的大“国”字号企业多,其布局在涧西区的密集度之高堪称全国之最。在这个几平方公里的城区内,政府和企业艰难地探索着一轮又一轮改革,经受着一次又一次阵痛,摆脱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性难题,享受了国家优化资本结构城市的破产兼并政策、减员增效政策、债权转股权政策等待遇,但为什么这些“国”字号的问题会越发突出,甚至几家股票刚刚上市不久的公司紧接着又出现了巨额亏损? 从“吃”的多到“吐”的多
资金、设备、政策和机制创新哪个更重要?洛阳的领导层深有体会:真正能挽救和振兴国企的是“机制”二字,不然,再好的技术改造也不过是往“老虎机”里投钱,吐出来的少扔进去的多。因此,洛阳在实施新上项目的过程中,除向省政府争取了优惠政策以及市里又重新出台了贴息、土地使用、税收、产业引导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外,重点强力推动新项目的机制创新,明确要求凡国有大中型企业新建项目必须成立独立法人主体,进行市场化筹资、市场化建设、市场化经营,从而实现产权多元化,降低风险增强活力。
市场化的有效运作,洛阳的技改项目终于使“老虎机”吃进的少吐出的多。洛阳单晶硅厂在建设300吨多晶项目时,与中国有色金属设计院、金丰化电集团共同投资2.2亿元,注册成立了中硅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洛阳耐火材料集团新项目除实现投资多元化外,还推行业主负责制,对项目的建设经营负全责;洛轴集团公司的每一个改造升级项目都成为一个按市场规律运作的全新公司。此种被称为“交钥匙工程”所逼出来的机制上的创新,给洛阳的这批新项目带来了一个共同特点,即项目一投产便开始见效赚钱。去年,新项目拉动的工业增长就达到了6.1个百分点。
经过了三年改革脱困的洛阳工业,如今又创造出了许多国际国内“第一”和“一流”。近期的载重汽车项目的挂牌重组,再次令洛阳的先进制造业热血沸腾。大中型“国”字号企业,不仅仍然保持着国有资产的控制力,而且在千难万险中脱困存活,魅力四射。今年以来,河南省洛阳市工业生产实现了连续8个月的高速增长。特别是8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6.3亿元,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单月历史最高记录。
从“吃派饭”到“吃自助餐”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政府该干啥,该怎么干,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怎样发挥?
洛阳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大胆探索。在“1648工程”
项目的最初选定时,政府部门会同企业共同调研,反复论证,看准的事就引导、建议、帮助企业干;在结构调整、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的深层次改革中,政府一次次地发挥着科学有力的指导作用。去年,拖拉机滞销,市政府就引导一拖集团公司上马柴油发动机制造项目,产品一面世就供不应求。目前,全市的158家中小型企业已有136家通过政府推动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一批中小企业重又显现活力。
上项目需胆略更需要资金,凡投入都有市场风险。
洛阳探索的银团贷款的改革方法曾作为经验在外地推广,这个被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称作由“吃派饭”改为“吃自助餐”的银企筹资思路,令洛阳的银行企业家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政府在几次组织企业、银行双方参加的落实资金会议上,不再发命令,改为由企业向银行推介项目,再由银行根据对项目的市场考察结果和效益前景,自主选择并决定贷款情况。双赢的合作方式发展了银企关系,今年的“双赢”推介会,就已为新项目落实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并使一大批流资贷款很快到位。
在引导中、扶持中、探索中,洛阳制造工业已再次迸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洛阳寄予厚望,希望今后5年中,洛阳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3%以上,全市工业增加值占河南省的比重要达到16%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技术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先进水平,技术进步对洛阳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提高到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把洛阳建设成为极具活力的制造业基地。
期待“洛阳制造”再铸辉煌。
老基地与新平台
作为建国后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洛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特别关注和厚爱: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个国家重大项目,有7个在洛阳兴建。优厚的政策扶持和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洛阳很快发展形成了以机械加工、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和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这里诞生、成长起来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玻璃厂等一批响当当的大型国有企业,成为新中国同行业的排头兵。“洛阳制造”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豪迈地走出国门、闯世界,成为中国工业的骄傲。20世纪90年代,首阳山电厂、洛阳石化总厂、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成,使洛阳延续着它的辉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在河南工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拥着荣耀走过计划经济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后,洛阳工业的脚步渐渐沉重起来,“洛阳制造”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渐失光彩。工业企业人员多、负担重,设备陈旧,技术老化,产品竞争力下降,经济效益下滑……背着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厚重“壳儿”,洛阳工业蹒跚前行。
如何改造和发展老工业基地,洛阳开始调整思路,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慎重地作出了抉择―――
洛阳工业,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带动技术和资金的引进,使其现有产业优势和科研优势得以发挥,促进洛阳的制造业尽快进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洛阳工业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这个平台,就是先进制造业基地。
去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洛阳先进制造业基地,振兴洛阳工业”的战略决策,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基本思路和目标是,依托洛阳现有科技综合实力和制造业基础,围绕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和新型建材与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业,通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项目,形成三个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制造业平台,整体制造技术水平要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核心技术争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决策,源于对洛阳工业基础、发展现状的客观、深入分析,更源于对世界制造业发展形势的充分认识和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将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分工中,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将吸引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业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中国正在向制造业大国迈进,并将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国内许多省市都在采取措施,大力提升制造业水平,提高本地经济的竞争力:上海市建设张江IT制造业基地、沈阳市建设沈阳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武汉市建设武汉光电子基地等,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位于中原大地、座拥雄厚产业基础的洛阳,快步融入新一轮制造业分工和竞争势在必行,别无选择。
“忧患”与“优势”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洛阳有它不容忽视的“负担”:企业改革创新面临着不容回避的困难和矛盾:技术装备老化,大中型企业的设备新度系数只有0.55;技术进步慢,科研成果转化慢,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8%,一些本地成果在外地转化,出现了一些科研单位拟向外迁移,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在外地建设的现象;产品竞争能力弱,经济效益差,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只有3%的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企业人员多,负担重,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起步晚,发展较慢,规模小,这些都对洛阳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严重影响,也与洛阳老工业基地和洛阳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但是,洛阳在科研开发、人才聚集、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等方面所具有的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使之在中原大地最具发展潜力,最有条件在较短时间内率先成为全国制造业的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
洛阳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中心2个,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生产装备基础。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洛拖研究所、轴承研究所、725所、613所、第四和第十机械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在全国同行业科研开发中处于领先地位,许多国家重点技术攻关和重点科研课题都是依托这些单位完成的。驻洛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聚集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储备了一批科研技术成果。洛阳的大型企业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洛阳就有“每百人中就有10名科技人员和1名工程师”的美誉,现在,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有10万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享受国家、省级政府津贴的专家480人,其密度高于全国同类城市。洛阳拥有国家统管的23种大型精密仪器675台(套),占河南省半数以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在企业比较困难、竞争环境仍不宽松的情况下,洛阳的科研院所与一些企业合作,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和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一些引人注目的新突破,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研制生产的高级碳化硅、洛拖100/105新型柴油机、洛玻的超薄玻璃、中信重机公司的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北玻集团的玻璃加工设备等,已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在机制上一些企业采取了“分兵突进、分块搞活”等办法,通过利用外资、资产重组和企业改制等措施,初步实现了制度创新。
这一切,都成为洛阳构筑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迈新步与快车道
前不久,一向以实干闻名的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第一次对众多新闻记者谈起了这个话题,他风趣地说:“你们不要以为这项工作刚刚开始,事实上我们已经干了一年多,并且效果很好。以前我们只干不说,是想打好基础。今天‘大喊大叫’,是想让外界知道洛阳已经有了良好开端,希望海内外都来关注、支持和参与洛阳工业的发展,让我们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大。”
的确,在洛阳工业陷入困境的几年中,洛阳人并没有消沉,他们顶着压力,开始埋头苦干,使洛阳工业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大变化―――
为了解决大工业长期遗留下来的结构性矛盾,全面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2001年初,洛阳市成立了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业领导小组和工业经济顾问团,领导和指导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反复考察论证,他们在16个重点工业企业中筛选出48个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发展,这就是被列为振兴洛阳工业的“1648工程”。
“1648工程”的实施,迅速拉开了洛阳工业新一轮建设的序幕。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和英国里卡多、德国宝马、意大利菲亚特、芬兰维美德等世界知名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开发出了市场非常看好的大功率柴油机、新型压路机、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形成了以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动力机械三大制造板块为主的产品结构格局;洛阳铜加工集团公司的大管大棒生产线改造和异型铜带扩能项目,使企业的装备水平大大提高,出口产品一下增加了4倍;洛轴集团公司的新项目围绕“大、精、专”做文章,形成了以铁路客货轴承、汽车摩托轴承、精密低噪音轴承、矿山冶金轴承、特大型轴承和军工轴承为主的六大系列产品格局,去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并在全国同行实现了多个“之最”。
如今的“1648工程”,已成为洛阳先进制造和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代名词,它所涉及的企业和项目已远远超过了16和48这两组数字;它所形成的技改“冲击波”影响到了洛阳的各行各业。由此,洛阳又加大投入,借势打造火电、铝工业、化纤和煤炭四个基地,使洛阳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初露端倪。
目前,夯实了基础的洛阳制造业已经步入“快车道”:今年全市共有98个项目列入规划,涉及总投资350.8亿元,全部完成后可年新增销售收入635.7亿元,目前已竣工或形成生产能力的23项,完成投资39.5亿元。
其中相当多的项目技术领先,装备先进,在全国同行业将产生较大影响:洛铜集团公司高精度异型铜带扩能技改项目,产品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材料,项目建成后将使洛铜成为国内惟一拥有两条年产600吨高精度异型铜带生产线的企业;洛轴集团公司准高速铁路轴承项目,设计年新增116万套准高速铁路轴承,竣工投产后将使洛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准高速铁路轴承生产基地;洛玻集团公司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技改项目,现已竣工投产,并成功批量生产出2毫米以下超薄浮法玻璃,打破了极少数发达国家对此项技术的垄断,实现了我国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历史性突破,该公司由此成为我国惟一拥有25毫米至1毫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企业。
今年前7个月,洛阳市限额以上工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35.3%,销售收入增长44.3%,利税增长54.9%。列入重点考核的25户企业22户扭亏为盈。
高速增长的背后
数字高速增长和“翻个儿”的背后,不仅与投资拉动关系密切,更显示了与之同步的机制创新的魅力。
洛阳的大“国”字号企业多,其布局在涧西区的密集度之高堪称全国之最。在这个几平方公里的城区内,政府和企业艰难地探索着一轮又一轮改革,经受着一次又一次阵痛,摆脱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性难题,享受了国家优化资本结构城市的破产兼并政策、减员增效政策、债权转股权政策等待遇,但为什么这些“国”字号的问题会越发突出,甚至几家股票刚刚上市不久的公司紧接着又出现了巨额亏损? 从“吃”的多到“吐”的多
资金、设备、政策和机制创新哪个更重要?洛阳的领导层深有体会:真正能挽救和振兴国企的是“机制”二字,不然,再好的技术改造也不过是往“老虎机”里投钱,吐出来的少扔进去的多。因此,洛阳在实施新上项目的过程中,除向省政府争取了优惠政策以及市里又重新出台了贴息、土地使用、税收、产业引导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外,重点强力推动新项目的机制创新,明确要求凡国有大中型企业新建项目必须成立独立法人主体,进行市场化筹资、市场化建设、市场化经营,从而实现产权多元化,降低风险增强活力。
市场化的有效运作,洛阳的技改项目终于使“老虎机”吃进的少吐出的多。洛阳单晶硅厂在建设300吨多晶项目时,与中国有色金属设计院、金丰化电集团共同投资2.2亿元,注册成立了中硅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洛阳耐火材料集团新项目除实现投资多元化外,还推行业主负责制,对项目的建设经营负全责;洛轴集团公司的每一个改造升级项目都成为一个按市场规律运作的全新公司。此种被称为“交钥匙工程”所逼出来的机制上的创新,给洛阳的这批新项目带来了一个共同特点,即项目一投产便开始见效赚钱。去年,新项目拉动的工业增长就达到了6.1个百分点。
经过了三年改革脱困的洛阳工业,如今又创造出了许多国际国内“第一”和“一流”。近期的载重汽车项目的挂牌重组,再次令洛阳的先进制造业热血沸腾。大中型“国”字号企业,不仅仍然保持着国有资产的控制力,而且在千难万险中脱困存活,魅力四射。今年以来,河南省洛阳市工业生产实现了连续8个月的高速增长。特别是8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6.3亿元,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单月历史最高记录。
从“吃派饭”到“吃自助餐”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政府该干啥,该怎么干,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怎样发挥?
洛阳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大胆探索。在“1648工程”
项目的最初选定时,政府部门会同企业共同调研,反复论证,看准的事就引导、建议、帮助企业干;在结构调整、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的深层次改革中,政府一次次地发挥着科学有力的指导作用。去年,拖拉机滞销,市政府就引导一拖集团公司上马柴油发动机制造项目,产品一面世就供不应求。目前,全市的158家中小型企业已有136家通过政府推动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一批中小企业重又显现活力。
上项目需胆略更需要资金,凡投入都有市场风险。
洛阳探索的银团贷款的改革方法曾作为经验在外地推广,这个被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称作由“吃派饭”改为“吃自助餐”的银企筹资思路,令洛阳的银行企业家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政府在几次组织企业、银行双方参加的落实资金会议上,不再发命令,改为由企业向银行推介项目,再由银行根据对项目的市场考察结果和效益前景,自主选择并决定贷款情况。双赢的合作方式发展了银企关系,今年的“双赢”推介会,就已为新项目落实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并使一大批流资贷款很快到位。
在引导中、扶持中、探索中,洛阳制造工业已再次迸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洛阳寄予厚望,希望今后5年中,洛阳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3%以上,全市工业增加值占河南省的比重要达到16%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技术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先进水平,技术进步对洛阳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提高到5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产品,把洛阳建设成为极具活力的制造业基地。
期待“洛阳制造”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