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接到一位老人打来的电话,老人说从《鹤城晚报》上看到中国一拖东方红工业园区落户鹤城的消息,非常激动。作为上世纪50年代的老拖拉机手,老人很想对“一拖”谈点自己的看法,也倾诉一下他与“东方红”拖拉机的不解情缘。
记者如约来到了老人家中。他叫刘继昌,今年已83岁高龄。在1950年到1958年间,老人一直在查哈阳农场当拖拉机手。当回忆起当拖拉机手的日子,他骄傲地对记者说,他开过的拖拉机有十几种,像美国产的“福特”、英国产的“巴尔毛”、德国产的“兰兹”等等。从最初的轮式拖拉机到后来的履带式拖拉机,从中型的50马力拖拉机到大型的90马力拖拉机,老人不但清楚的记得这些拖拉机的品牌,而且对于它的性能及作用原理也一清二楚。我们在佩服老人记忆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对拖拉机深厚的感情。
老人回忆说,当时这些拖拉机已经成了生产力的代表,但是,多数的产品质量都不过关。在50年代,由于粮食紧缺,地形复杂,我们国家引进什么牌子的拖拉机用于生产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线,一个是美、苏路线,一个是日、德路线。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形势,我们引进了由苏联原产的“东方红”54拖拉机。老人清楚的记得,“东方红”54的到来,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种轰动不只是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更是人们对新生活寄予的希望。
后来,老人调到了齐市物资局工作,主要负责各种机电物资的供应。当然,也少不了和拖拉机接触。也正是这个时候,老人见证了曾经轰动一时的“东方红”54型拖拉机的萧条。老人说,拖拉机本身不能种地,关键是后面配套的农机具。当时的农机具种类主要有五花犁、播种机、镇压器和圆盘犁等。从国外进口的拖拉机价格太高,而国内生产的农机具价格太低,“头尾脱节”最终导致了拖拉机无法与相应的农机具配套。慢慢地,“东方红”54渐出了人们的视线。
如今,老人已退休20多年。每天看报纸是老人一直的习惯。当得知“中国一拖东方红工业园区”落户鹤城的消息,老人激动不已。当记者告诉老人,“一拖”落户鹤城后,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产值100亿元,这将会为我市带来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现代农业装备基地建成投产后,预计将有近50%的零部件就地加工,这将使一些配套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并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时,老人听后激动地说,如今我们齐齐哈尔也要生产拖拉机了,身为齐齐哈尔人,身为一个老拖拉机手,我感到很骄傲。但是,我也有一点建议:一种拖拉机,有几百种的农机具相配套,所以只生产拖拉机还不行,配套的农机具一定也要跟上,要根据不同的马力机型,根据各地耕地的差异,生产与之相配的配套农机具。我们生产的拖拉机也是要走出国门的,我们不止要“东方红”在鹤城出生,更要让他茁壮成长。
老人谦虚地对记者说,他的意见也许还不太成熟,但却恳请我们一定要将他的想法传达给相关部门。老人说,他年纪大了,活动也不是很方便,如果可以,他“就是爬着”都想亲自去“一拖”看一看。这就是一位普通市民,一位经历了共和国工业革命变迁的83岁老人,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