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大农机“耕”出现代化大农业
2012-06-0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场,黑龙江友谊农场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史。

  近日,全球知名农机企业――约翰迪尔175周年纪念“中国农业现代化”寻根之旅的首站就选择了黑龙江友谊农场。因为,这家世界农机制造巨头生产的拖拉机在中国所耕作的第一块土地正是在友谊农场。

  有着“天下第一场”之称的友谊农场坐落在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农场拥有160万亩耕地,今年已有100万亩水稻、50万亩玉米、3万亩大豆和7万亩经济作物,累计为中国生产粮豆达2100万吨。

  “从1978年率先从美国引进国际先进的成套农机装备开始至今,友谊农场的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达到了98%。”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副场长田旭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友谊农场已经实现了GPS全覆盖,能够24小时不间断作业,播种时也可以不用人工操控。

  “自去年秋季开始到今年四月份,友谊农场遭遇了几十年不遇的严重旱情,部分地块的土壤水分含量下降到只有12%。”田旭江介绍,在这一水平的水分土壤里,种子根本发不出芽。随后,在四月末到五月初的时间里,当地又连续经历了多次强降雨,农田“由旱转涝”,还是不能播种。

  “‘错过农时就是灾’,过旱或过涝使得正常播种期变得很短,留给友谊农场的播种时间并不富裕。”田旭江说,友谊农场原本要求在5月5日前就完成旱田播种,5月25日前完成水田插秧,只有这样才能促成作物的高产。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播种,友谊农场运用了现代化大机械,实现了白天黑夜不间断播种。“1天播10万亩,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田旭江告诉记者,除了合理安排耕种时间外,现代化农机的运用是今年友谊农场春播如期完成的主要保障。

  “知名农机品牌约翰迪尔已成为友谊农场现代化农机的主要力量。”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农机局局长陈月堂告诉记者,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友谊农场自建立之初便以前苏联援建的农业机械为基础开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其不仅见证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历程,还引领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

  据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王颖表示,约翰迪尔于36年前就来到了中国。历经30余年的发展,目前,约翰迪尔在国内已拥有5000余名员工,共建有8个工厂。其产品覆盖了中国主要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

  而且,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需要,约翰迪尔的绝大部分产品都实现了国产化。约翰迪尔(佳木斯)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厂长经理孙宝林告诉记者,除了大马力发动机是从阿根廷进口以及少量皮带需要进口外,其他产品基本都是中国生产。“国产化达到了90%以上。”

  据记者了解,类似约翰迪尔这样的现代化农机,已然为友谊农场的机械化运作以及迈入现代化农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根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到2015年,中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由现在的52.3%提升至60%。

  “这7.7个百分点大有可为,我们非常愿意投身其中。下一步,我们将从精准农业系统做起。”约翰迪尔中国市场部副总经理杨小飞说。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5-24110-1.html

标签:农机 农业 现代 出现

上一篇:王峰副局长到江苏东洋机械有限公司调研指导工作
下一篇:约翰迪尔携全线产品和服务参加新疆农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