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中国农机院创新驱动 产业强院
2012-11-12   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   

  科技创新是企业永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产业持续发展是企业壮大的核心竞争力。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秉承“科研立院、人才兴院、产业强院、文化塑院”的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研方针,以科技支撑产业,产业回馈科研,持续良性循环为主线,全面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这十年,中国农机院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推动共性关键技术进步。“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机院牵头成立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突破关键共性和产品核心技术213项,形成159项标志性成果,申请专利530项,制定技术标准(草案)167项,研制了市场急需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精准植保机械、多功能联合复式作业机具及免耕深松播种施肥保护性耕作机具等重大产品,推进技术升级进步,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大幅缩短。

  这十年,中国农机院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来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开拓之路。中国农机院院长李树君博士成为首位出任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一职的中国人。中国农机院已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国际组织和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先后策划了中美农业科技合作旗舰项目,承接了委内瑞拉工厂建设项目“稻种和大米加工园区工程”项目,承建的津巴布韦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为中国援助非洲14个示范中心里建设速度最快、建设质量最好、运行效果明显的中心,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这十年,中国农机院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产品技术结构和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开发研制并批量生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四大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作业装备,配套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程机械系统;研制开发了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关键机械,推进了机械化作业步伐,保护性耕作、精量植保、节水灌溉、高效收获等技术促进了传统田间生产方式变革;以先进加工工艺为先导,以关键装备技术为支撑,研制并批量生产了粮油、果蔬、畜禽屠宰等成套技术装备,建立了从田间优质生产到餐桌安全消费的装备体系。自此,中国农机院产业的全国布局基本完成,以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包装工程为主业,包括畜牧业装备、可再生能源与环境工程、军工与特种装备、勘察设计与施工、信息传媒共七大板块,形成了辐射全国的五大产业园区,12个产业基地,实现了营业总收入从不足1亿元发展到40亿元的华丽转身,从一个单一体制的科研院所成功转制成为一个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以高端制造为主体,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国内领先的现代化企业集团。

  现代农业装备与工程

  现代农业装备作为中国农机院的主导产业,耕作、种植、植保、灌溉、收获以及收获后的处理加工等专业领域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产业转化效益空前。十年来,中国农机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项目、院所基金项目、成果转化项目等100多项,自研产品120多项,已有50多种新产品实现批量生产,为国家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大量关键的技术装备,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增产丰收、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做出了贡献。

  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

  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以复式耕整、精密播种、节水灌溉、精量植保、多功能收获及秸秆集贮处理等技术为主线,形成了完整的机械化作业装备配套体系。其关键设备包括动力驱动耙、深松整地机、翻转调幅铧式犁、圆盘撒肥机、免耕施肥播种机、平移式和圆形喷灌机组、悬挂式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高密度方捆捡拾打捆机等。其中,免耕施肥播种机采用气流输送,控制式密齿精量排种,播种一致性好,速度快、效率高;施药机采用GPS卫星导航,风幕式气流输送精量喷洒,节约农药20%―30%;多功能联合收割机采用纵轴流脱粒分离、双风道风机与振动筛清选,提高机收效率,节本约30%;机械化深松机具可实现增产10%―15%,大型喷灌设备可提高水利用率约30%。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

  以提升插秧、收获等环节生产效率为突破口研制的激光平地机、手扶插秧机、高速插秧机、水田施药机、自走式履带全喂入和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等关键产品,其技术先进、实用可靠,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主要产区大量使用,提高插秧功效20~50倍,节约收获成本30%左右。机具作业质量好、性能稳定,生产效率高,使用可靠,单机适用性广,联合应用配套性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装备智能化控制、故障自动诊断等高新技术,提高复杂机器的可靠性。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

  以突破免耕施肥精密播种、苗中后期植保作业,区域性跨区玉米收获等关键技术为主,形成了适应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机具,包括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组、玉米精量播种机、玉米免耕施肥精密播种机、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圆形喷灌机组、自走玉米联合收割机等产品,技术性能先进,适应性好,在玉米产区得到大量应用,并已逐步成为玉米收获机械化领域的开路者和领跑者。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

  该系列机具重点突破了马铃薯精播、减阻收获等技术制约,研发成功了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各环节的耕整地联合作业机组、马铃薯中耕机、自走或圆形喷灌机组、喷杆喷雾机、马铃薯杀秧机、马铃薯挖掘与联合收获机、马铃薯运输车等技术装备,突破了马铃薯种植、植保、灌溉、收获等环节的技术瓶颈,精播、机收与人工相比生产率提高了20~50倍。其中,马铃薯种植机采用新型复合播种部件与可调整的排种抖动机构实现精量播种,节省种薯、减少漏播,并实现种肥分施与施肥量调控;收获机采用组合式挖掘铲,三级输送分离,伤薯率低,并能实现挖掘、分离、集装联合作业,较适合于我国北方一熟区、中原二熟区生产作业。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装备

  以适合机采棉种植模式为核心,针对打顶、施药、采棉、成膜及机采棉加工中的薄弱环节开展了研究攻关,形成了棉花从种植到加工的成套机械化技术装备。采棉机实现了自动对行,采棉头自动清选、自动润滑等智能化控制,提高了采棉机械的技术水平,为高效作业奠定了基础。智能化采棉机还实现了自走式棉秆联合收割机批量投产并已经大量使用,成为新疆和黄淮海棉区规模棉秆收获的主力机型。

  食草动物饲养、饲喂系统装备

  该系列机具以自走式青贮饲料收获和立式、卧式全混合日粮饲喂为核心,配套青贮饲料立面取料上料系统、自走式喂料车以及自动饮水器,实现了反刍动物饲喂从青饲料收获到青贮饲料自动计量、粗精饲料自动揉搓搅拌、自动喂料等机械化饲喂方式,并形成已建牛场固定搅拌,新建牛场自动搅拌饲喂的饲喂机械体系,提高了生产率和奶牛健康水平,搅拌、喂料均匀度达到85%以上,实现降低劳动强度40%―60%,提高了牛的采食均匀性和饲料的利用率,节省饲料成本4%左右,并促进了牛的营养平衡,可提高产奶量5%―8%。

  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与沼气干法成套技术设备

  该系列设备以缓解规模养殖场粪便排放压力和资源有效利用为目的,从有机肥生产和沼气能源化利用两方面入手,把规模化好氧发酵、厌氧发酵、肥料菌剂干湿结合沼气生产技术与工程化成套装备技术结合,生产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工业化干法发酵制气。

  饲料膨化加工成套技术设备

  以高温高压瞬时挤压膨化技术为突破口,研发了适合多种原料膨化热加工成套技术装备,主要设备包括原料粉碎机、混合机、膨化机、破碎机、逆流冷却器、自动包装秤等,能够实现玉米、大豆、豆粕等多种饲料原料以及混合饲料、水产饲料、宠物饲料的膨化热加工,提高饲料适口度,减少营养损失,灭杀毒素和有害菌,保障饲料卫生。

  现代化养猪关键技术设备

  主要包括猪栏、自动输送喂料系统、干湿喂料器、单双面落料食槽、轴流风机、降温湿帘、冷风机、环境控制器、人工受精设备及附属设备等,为现代化工厂养猪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设备支撑,解决了劳动强度和用工难的问题,同时降低了饲料成本,促进了猪只健康。该设备可提供多种使用配置方案,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故障率低。

  饲草生产机械化成套技术装备

  以湿法收获新工艺技术为先导,以太阳能草捆干燥工程设施为载体,改变了传统地面晾晒营养损失较大的难题,配备的设备有牧草种子收割机、人工及天然草场免耕气力播种机、切割压扁调质机、搂草机、系列圆捆机、方捆机、太阳能草捆干燥机,苜蓿草干燥营养成分保存90%以上,花叶损失率不超过2%。

  秸秆收集储运成套技术装备

  适合于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大宗粮食作物秸秆收集。针对我国秸秆量大、分散的特点。以经济收集为重点,研制并批量生产了大中型、小型圆捆和方捆秸秆捡拾打捆机,解决了玉米秸秆收集难题,形成摘穗收获、秸秆调质、捡拾打捆与人工摘穗、秸秆调质铺放、捡拾打捆的技术路线。

  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包装工程

  该系列装备是中国农机院重点发展的技术领域,成为中国农机院继农业装备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以工艺技术为先导、关键装备为突破、带动成套工程的发展模式。中国农机院在该领域的突破,也标志着其由以田间作业机械为主逐步扩展为田间作业机械技术、农产品深加工机械技术和食品加工机械技术并重。

  马铃薯综合加工技术与成套装备

  1998年,中国农机院单独成立了薯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启了系统化研究的先河。重点突破了马铃薯淀粉的全旋流分离提取技术、马铃薯薯条水力切条技术、蒸汽去皮技术、变性淀粉大型滚筒薄膜快速干燥技术、马铃薯雪花全粉制备技术、马铃薯半成品与薯饼薯片制备技术、马铃薯综合加工技术与成套装备等,形成了马铃薯工业化贮藏、淀粉、变性淀粉、全粉、薯条、薯片、薯饼、半成品、复合薯片加工成套技术装备,使马铃薯加工技术装备从单机走向成套化、系列化、规模化,实现了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全面国产化并出口的跨越,提高了我国马铃薯产业加工水平和加工率。马铃薯综合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曾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节能干燥技术与装备

  以热风、微波、真空冷冻单元与组合节能保质干燥为重点,研究了水产品、蔬菜产品、果蔬产品等大宗农产品高效节能组合干燥工艺技术,优化介电特性改善技术,提高微波吸收率47%,预处理技术降低能耗近20%,微波冻干串/并联组合干燥降低无效能耗50%以上,热风-真空微波组合干燥缩短干燥时间30%以上,降低能耗30%以上。形成了加工能力450―1250kg/h的分段变温链板式干燥成套设备、热风微波真空组合干燥成套设备、微波真空冷冻干燥设备等代表性产品。

  挂面工业化装备

  面制品行业约占我国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46%的份额,其中,挂面年产量约330万吨,是面食加工业的主要产品。中国农机院结合挂面的干燥特性,开发了四区段、调温调湿智能控制干燥工艺;智能干燥空调器集热风集中处理、过滤、循环、热能转换及余热回收利用于一体,空气处理量达到100―300m3/min,相对传统设备节约能耗15%左右;智能化控制技术集比例智能控制、人机对话操作及故障报警于一体;全封闭干燥室使干燥环境洁净,有利于降低食品安全隐患;干燥参数能够实现温度变化精度控制在±1℃、湿度变化精度控制在±5%范围内。

  屠宰加工成套装备

  中国农机院从事家禽屠宰加工技术设备研发及屠宰加工工程设计近30年,开发的家禽浸烫脱羽关键成套设备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该系列设备采用机械气流复式搅拌技术和线性电动蒸汽阀自动控温技术,研发了水禽浸烫机,提高了浸烫水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确保了水禽禽体在热水中较好地浸沉,达到充分、均匀的浸烫效果;将浸烫、脱羽加工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循环用于喷淋预烫和集羽加工,节约占地面积,提高加工过程的节能性。其开发的家禽自取内脏系统可大幅提高大中型禽类屠宰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油脂与蛋白联产装备

  中国农机院有着近30年的油料、油脂加工工艺及设备研究经验,其具有领先水平的“高含油油料膨化-预榨-适温脱溶成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工艺中油料蒸炒、压榨和湿粕脱溶三个高温工序对油及蛋白品质影响的问题,实现了高品质油脂与饲用蛋白粕的高效联产。应用的油菜籽膨化机,实现了高含油料的全含油膨化,为后续适温预榨创造了有利条件;适温预榨机,实现了压榨过程中的升温控制,明显提高了预榨毛油和菜籽饼的品质;适温蒸脱机实现了湿粕脱溶温度的均匀和精确控制,明显降低了湿粕的蛋白变性。三种关键设备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操作简便、易维护,解决了传统油菜籽加工中的工艺设备难点。

  果蔬制品加工成套装备

  从1985年研制出国内第一条机械化果脯生产线开始,历经2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机院已成功研发了果肉果汁、粒粒橙汁、沙棘汁、菠萝浓缩汁、葡萄浓缩汁、枇杷汁、果蔬脆片、果蔬粉、杏仁露、蛋白饮料、甜玉米原浆(浓缩浆)及玉米奶、脱水蔬菜、花生和杏仁干燥等加工技术和成套装备,在国内外安装使用30多条生产线。

  农产品贮藏保鲜工程技术装备

  以动态板式制冰蓄冷技术为核心,突破了蜂窝状流道降膜蒸发换热器板片的制造技术、强制供液技术,动态结冰厚度控制在8毫米以下,形成板式动态制冰蓄冷系统和湿冷贮藏成套系统,“移峰填谷”节约运行费用30%~45%,广泛应用于农产品保鲜贮藏、食用菌栽植、楼宇蓄能中央空调等。

  器利农桑、承五千年农耕文明,睿达科苑、创新世纪耒耜伟业!秉承“以实为本、以时促兴”的核心文化理念,中国农机院肩负着全面装备现代农业的历史使命让广大农民实现文明生产、体面劳动的基本愿望,使中国农业插上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双翼,引领着农业现代化的未来。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5-23649-1.html

标签:农机 产业 驱动 创新 中国

上一篇:增资中国 约翰迪尔的选择
下一篇:山东省禹城市科技创新为农机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