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也许老李父子的经验是个特例,在当前的中国广大农村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但他们所具备的条件及凭借这些条件所取得的效益,却有力地宣示了一个道理:规模化种植、良好的职业技能、厂商提供的到位服务是农机户(专业合作社)赢利的必要条件,是现代机械化农业发展的真实方向。唯此,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将来一段时间内都会困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谁来种地”的问题。
尽管已经忙完了玉米收获作业,但北京市密云县河槽柏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柏春还喜欢到他的仓库看看他的老朋友们。正是这些新旧几十台机械见证了老李二十来年的机手生涯。特别是今年新买的一台玉米收获机,40多天的时间里,作业了2800亩地,去掉购机款、油料、工资、运费等各种成本后,为他带来了净收入5万多元。日前,他向我们讲述了这些故事。
一个客户之约
与那辆割台已经磨得发亮的玉米收获机说了几句话之后,61岁的北京农民李柏春带着满意的微笑,开车来到他的临村用户胡跃农的家里,这已经是老胡为收玉米这个事第二次请他到家里喝酒了。
跟老李搞的北京市密云县河槽柏兴农机专业合作社不同,老胡在庄禾屯村搞的这个合作社叫“北京健农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特色农作物--黑玉米、富硒花生等,并利用这些原料生产了各种保健食品,销路相当不错。
除了那些特色农作物之外,合作社还承包了200多亩地种玉米。这些收获回来的玉米棒子整齐地堆放在合作社的院子中间,形成一个长约20米,宽约10米的金灿灿的“城堡”。这些已经剥皮的玉米,就是老胡再请老李的缘由。
1997年左右,胡跃农家开始承包土地种植粮食。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雇人工收获的成本不断增加。前两年尽管市里面在推广玉米机收,老胡左思右想还是没有采用。毕竟多年经营,形成了一批相对稳定的临时工队伍,他没忍心把他们全部辞掉。
老胡的夫人李瑞芝算了一笔账,到前年的时候,他们这将近200亩地玉米的收获,需要20个左右的工人,连续工作半个月,才能彻底完成工作。按一个工80块钱计算,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最终还是这个账改变了老胡的主意。2011年,他们开始请了玉米收获机来帮忙收获。
但第一次尝试却半途而废。可能是由于那是个新机手,经验和技术还不太过关,造成收获中损失较大。收到100亩左右的时候,老胡痛下狠手,停下了机收。
但是剩下的玉米也不能不收啊。这次老胡多了个心眼,到各个地块去亲自考察机手的作业情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发现了老李的儿子李阿鹏。这个30出头的年轻“老把式”的出色手艺,最终帮老胡满意地把剩余的棒子收回了家里。之后,老胡请了老李父子喝了顿酒。
今年,听说老李又从洛阳中收买了一台带剥皮功能的玉米收获机,没等到正式收获的时节,订单已经提前下了。200亩地,两天时间,干干净净的玉米棒子送到了家里。而同时,老胡的隔壁,没有用机器收,不仅没有省钱,还拖了很长时间,而且还因为收得晚丢了不少玉米棒子。这才有了老李赴约这码事儿。
一个秋天的“神话”
李柏春的客户大体类似于老胡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土地承包大户,很少有个体的小散户,这主要是因为来回转运收获机的成本很高。据老李介绍,他的客户中包括西田各庄镇谢甲山村的一户有200多亩地,西田各庄村的一户有400多亩,庄禾屯村的胡跃农家有200亩,少的有几十亩,多的几百亩。
正是这些比较成规模的地块,使得李家父子在40多天的时间里面作业了2800亩地有了最为基础的条件。据了解,在河漕村,人均土地4亩左右,这在北京市境内来说不算小但也不算大。为什么会在当地形成一批种植大户呢?
十里堡镇位于密云县西南部,距首都国际机场30公里,是密云县唯一的平原镇。京承铁路和101国道穿境而过,潮河、白河在河槽村(老李所在的村)交汇后称潮白河。这些区位优势使得十里堡镇成为密云县的工业强镇,人口大量集中于二三产业。此外,据老李介绍,当地经历过“退耕还林”“退林还耕”等几个阶段后,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催生了不少种粮大户。
包括老李也是从种粮大户发展起来的。
1990年代,老李承包了50亩土地,主要种小麦。当时村里有机耕队,轮流为农民收割。但当时村里的收割机比较少,等到收割时经常会比较晚了。从那时起,老李就“起誓发愿”要买收割机。
1997年,原本从事货车运输的儿子李阿鹏决定卖掉大货车,买了第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新疆-2,除了给自己家收割外,也给别人干活,一个麦收季(4天)可以净赚1.5万元。这个18岁就开始“玩儿”农机的年轻人,在这个到处是种粮大户的乡镇开始了精彩的农机之旅。
到2000年,密云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十里堡镇附近的粮田大幅减少,无奈之下,他们卖掉了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005年,密云县部分区域实施退林还耕,但真正有兴趣种地的人已经大大减少了。2007年,老李父子承包了160亩土地后,原来曾困扰他们的老问题再次袭来:自己没有足够的机械,不能及时耕作、收获。2008年,李家父子再次购买农机,并且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一次除小麦收获机外,合作社还购买了拖拉机、播种机、植保机械等多种机具。目前,整个合作社的机具原值已达100多万元,年作业收入30多万元。
2010年,合作社买了第一台玉米收获机,第一年就收了1800亩,纯利“剩一台车”。2011年,这台玉米收获机又为合作社创造了不少利润。
今年,合作社又买了两台玉米收获机,一台洛阳中收生产的带剥皮功能的,还有一台另外一家企业不带剥皮功能的。这样两台机械在今年秋天的作业季里遇到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带剥皮的收获机作业2800亩,实现毛收入近30万元,去掉油费、人工、运费等各种成本,剩余15万元。这也就意味着,这台补贴后实际花费9.3万元购买的收获机(原价18.6万,国家和市财政合计补贴9.3万元)通过一个秋天的作业,不仅挣回了购机款,而且实现净收入5万多元。这简直是发生在秋天里的“神话”。
一个完美的组合
当有人质疑李家父子的这台玉米收获机所取得的成绩时,密云县十里堡镇农业中心的李德良给予了正面解答:是的,就是这台玉米收获机当年单季作业实现纯利15万多元。这还是在享受补贴的机具的作业有“低于市场价格5%”的限制条件下取得的成绩。他进一步分析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除了找到李家父子作业的地块比较大以外,机手的职业技能和厂家的售后服务也是重要因素。整个作业季,李德良一直扑身田间地头,对李柏春父子两个再熟悉不过了。
这几年老李的任务由驾驶农机逐步过渡到一名“业务经理”,合作社的绝大多数业务由他来负责联系和调度。人们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的是小李(阿鹏)那匆忙而又健硕的身影。这个33岁的年轻人,已经有了15年的农机操作经验,用他自己的说,“18岁就开始玩儿农机了。”
这个高中毕业的年轻人,与机械的姻缘其实还早,早在“玩”农机之前,他就已经驾驶着老李给他买的一台大货车跑货运了。也许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也许是天生对机械有着超群的悟性,年纪轻轻的他没用几年时间就已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机手。同时,他以顾问的身份受聘于一家工厂,专门帮忙解决各种机械上的问题。
谈起合作社仓库里面的几十台机械,李阿鹏了如指掌。哪台机器什么地方容易出问题,什么土壤情况该如何操作,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自己就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必须提前与厂家取得联系准备配件,他都讲得头头是道。
说起这台玉米机,他更是来了劲头儿。今年,北京市农业局农机处为了提高机手的操作、维修等方面的技能,组织了一系列的“政企联动”培训活动,其中就有关于玉米机收的。了解到这个信息以后,李阿鹏踊跃报了名,跑到洛阳中收的工厂里去学习了一周多时间。用他的话说,“我得了解他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这样我用的时候就更有底了。”当然,他学习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包括一些部件的特点、机械运行的原理、基本维修操作技术等。他确实与很多人不同,“我是认真听了,也仔细琢磨了的。这很重要,收获很大。”
这种训练确实非常管用。“在地里干活儿的时候,我听声音就知道哪些部件工作不正常,哪些还能坚持,哪些要立马修理。”李阿鹏的话比较直爽,正如他这个憨实的人一样,“整个这一个多月里面,机器基本上没什么大问题,没耽误干活儿。有些小问题,我自己就处理了。有处理不了的,我也提前给洛阳中收的人打电话,他们很快就赶来帮我解决问题。”对于洛阳中收的服务,他表示非常满意,“我们配合得那是相当默契,呵呵呵呵”。
洛阳中收市场部部长李静毅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阿鹏的话,为了做好北京市场的服务工作,他们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阿鹏的技术与洛阳中收所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关系,那就是“这是一个完美的组合”。
“就冲他们这个服务,我明年还要再买洛阳中收的玉米机。”李阿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