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生产经营类转企改制能否成功,转制后效益能否大幅提升,这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新疆机械研究院的改革,向我们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新疆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研股份)的宣传片、宣传资料不乏这样的字眼。采访中,新研股份董事长周卫华、党委书记王建军自信地说:“新研股份要做中国中高端农牧机械的领跑者”。
也许你不相信,这家公司的领头人为何敢夸下这样的“海口”。
新研股份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产高端农牧业机械产品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在新疆几十家科研院所中,新研股份是首家转企改制的研究院所,首家改制上市的科研院所。成立于1960年7月的新疆机械研究院,隶属于原自治区机械电子工业厅,是一家以农牧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产品开发为主的综合性省级研究单位。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2001年元月,新疆机械研究院成为自治区首家由科研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国有企业的科研单位。从2003年开始,该院依据国家及自治区相关规定开始了由国有企业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改制工作,在先后完成了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土地评估、人员结构调整、资产处置等工作的基础上,于2005年5月改制为新疆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9月,新疆机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元月,新疆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创业板上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下发后,新疆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通过认真组织研究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坚定改革信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公司效益。
改革就是打破旧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积极稳妥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既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了事企分开,盘活了沉淀资产,节省了财政支出,还极大地激发了转制单位的活力,经济效益普遍提高。在转制发展过程中,新研股份秉承了原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建立了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优化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了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理顺内部各种职责和权限,做到各部门职责明确,责权对应;完全从科研院所脱胎换骨成长为一家具有良好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新研股份的农牧机械产品的商标均被冠名“牧神”。“牧神”品牌系列产品凭借良好的性能、质量赢得了众多用户的好评及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已形成了包括玉米收获机械、青(黄)贮饲料收获机械、苜蓿类牧草收获机械、耕种机械、林果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6大类28个产品,在西北、东北和华中地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截至目前,产品在内地的销售量占公司总销售量的一半以上,产品在新疆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其中系列玉米收获机、系列青贮饲料收获机、系列动力旋转耙分别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20%、30%、30%以上。
在改制之前,新研股份已经是国内农业机械行业的佼佼者,获得过100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奖励。改制上市后,“科研立院、人才兴院”的宗旨始终未变。
2007年以来,公司每年都要投入数百万元用于研发。公司从事各类研发工作的员工为86人,占到目前员工总数的16%。上市后,公司规定销售收入的3%用于研发,2011年的研发投入已达1200多万元。
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依托“新疆农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公司与新疆的大中专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吸引了大批的大中专毕业生及科技人才来公司就业,使公司人员从“十五”末近80人发展至目前510余人。
转制以来,公司始终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形成了企业战略级、产业化级和应用技术级三个层次的创新研发平台,形成从设计、开发、中试、熟化、产业化应用的创新体系。
公司根据“科研立院、人才兴院”发展宗旨,完善强化了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即“基薪+风险收入”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保持研发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团队合作奖励”制度,保持公司技术优势的“内部晋升及人才储备”制度,保持技术人才稳定的员工持股制度。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机制,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助推公司快速发展。
在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地内,到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装配车间的工人们正在装配玉米收获机。基地空地内,摆满了各式红色的农牧机械,十几台玉米收获机正装车待运。
看到基地的这一景象,更有理由相信,新研股份“做中国中高端农牧机械的领跑者”并非是夸下海口。通过新疆机械研究院转企改制的成功,我们更加坚信,只要牢牢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核心,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一定能够创出一片新天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