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东风农机装配线一角
作为一个有着60年历史的国营老厂,常州东风农机将2003年民营机制改革视为焕发生机的重要变革年。彼时,东风农机虽然是国内赫赫有名的拖拉机生产商,但是已经生命垂危,濒临倒闭。改制之后,东风农机提出以信息化带动企业转型,实现产品结构转型、开拓市场、提升管理等目的,还提出要在10年后进入国内拖拉机行业第一方阵的目标。现在,东风农机已经提前完成了这个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并且还将继续努力,计划在下一个10年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农机行业毛利仅12%~15%,如果成本把控不好,很容易就会亏损。东风农机信息中心主任胡建中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6年来,公司累计投入7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到现在,信息化为东风农机在成本把控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去年东风农机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7%,其中信息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优化配套件供应
关键配套件供应是否及时是影响生产进度及成本的重要因素。
当前,农机行业关键配套件的价格波动较大,对于整车厂来说,关键配套件供应是否及时是影响生产进度及成本的重要因素。东风农机的信息化关键点就在于使配套件的采购与生产时间、生产需求量相匹配,减少占用资金,加速资金回流,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效益。
胡建中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2004年开始东风农机和用友合作ERP信息化管理系统,重点解决农机关键部件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东风农机引入汽车零部件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VMI (采购代管仓)模式管理,严格根据市场需求,对物料需求分解运算,按运算结果对关键部件进行采购。
首先,东风农机完善了供应链的管理系统,实行了VMI管理模式,对90%的零配件实现VMI管理,直接减少了5000万元占用资金的成本。同时,对账时间减少10天,开票量减少90%,实现了公司和供应商的双赢。其次,实现订单管理驱动的全业务过程管理,即东风农机的所有业务流程都围绕销售准确接单与准时交付展开,涉及市场、营销、统筹、物控、车间、货仓、采购、委外、财务等各个业务职能部门。再次,配比出库,通过ERP系统的部署实现现场按单领料、按单入库、按单配套以及按单倒扣领料多种收发模式,极大提高物料准确性、现场快速响应性,实现了物料的分类物流管理。最后,实现序列号管理。农用机械生产类似于汽车行业,对于成品的序列号以及子件的单品号的要求非常高,以期实现对产品质量、价格、供应商、生产情况等重要信息加以追溯。通过用友ERP的序列号管理,实现了以产品序列号为主线,从生产订单到产品发料、生产下线、报检和检验、产品合格证的签发、产品报交入库、销售发货,一直到产品服务,都实现了单品序列号的子件规格追踪、成品详细规格以及单机特性全过程的跟踪和管理,使公司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除了生产管理,东风农机在财务、办公、营销上都引入了信息化。胡建中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对于制造企业,效益和成本控制是永恒的管理主题。东风农机通过导入ERP管理会计体系,对各个经济体进行投入产出考核,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实时动态管理和控制,“现在可以确保公司5%净利润的实现。”
强化数据整合应用
提高信息化应用中整合、集中、协同运用的程度,实现数据共享。
经过最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东风农机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支撑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胡建中看来,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他认为,第一,核心需求不到位。制造型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市场经营能力和交付能力,其次是成本控制能力,企业信息化必须要助力企业做好这些工作,使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这是企业高管最想看到的,否则一切都是“浮云”。只有围绕企业战略的需要,培育企业的管控能力,整合相应的资源优势,才能实现和创造企业新的赢利模式、价值网络。
第二,信息化应用中整合、集中、协同运用的程度还很低,各系统之间还要通过接口的设计达到一些简单的数据共享。后台的管理还没有做到统一的数据库管理。大多数系统还是部门级的单一应用,很多软件公司的All-in-One整体解决方案还停留在口号和概念阶段。随着信息化与业务的逐步融合,企业客观上就要求形成一个企业级流程集成。因此,软件公司和企业要密切配合,明确企业的核心需求,早日形成企业的整体解决方案。
还有一个方面,表现为管理和软件的“两层皮”。这种现象在很多企业都有发生。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在上了信息化项目后,发现企业的管理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相反,管理和软件形成了“两层皮”,甚至管理与系统软件发生了搏弈。之所以说是搏弈,是因为现实当中管理与软件严重分离,尤其是长期的管理滞后,使管理与软件难以交融,甚至是对抗。搞管理的不懂软件,卖软件的避谈管理是普遍现象。因此“管理与软件的搏弈”便成了焦点话题,也成了管理信息化推广过程中的瓶颈之一。要使管理与软件有机融合,就得注重整体过程思考,而非事件式的片段思考。
在深入分析自身信息化不足之后,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胡建中透露,未来,东风农机信息化将重点以财务绩效管理为核心,提升市场经营能力,建立模拟仿真的数字化生产执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