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何时把“大”变成“强”
此次国产农机获得“红点奖”,再次把业内目光吸引到国产农机行业上来。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国产农机产品实现了“红点奖”零的突破,但并不表明我国农机制造与设计水平整体上已迈入世界一流水平。
相关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快速提升。2015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3.8%,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2015年农机工业实现年总产值4523多亿元,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国。
但在农机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端农机装备领域的弱势状况始终未得到扭转,本土农机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低弱,几乎无法打入欧美市场。与此同时,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等国际农业装备巨头竞相进入中国市场,在不少细分领域占据垄断地位。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仅衡量小麦、水稻、玉米等8个主要田间作物的机械化耕种水平,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较低;机耕水平普遍较高,机种、机收水平较低。二是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三是作业质量、效率不高,仅解决了简单的机械耕、种、收,作业精准度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总体而言,中国农机行业大而不强。
同时有专家指出,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业机械已形成大中小结合的产品结构,品种和供应数量基本能满足国内大多数市场的需求,但同质化竞争严重。
实际上,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和职能部门已开始通过一系列举措,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十大产业,其中就包括农业装备。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农业装备被纳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业内专家认为,这些措施意味着国家将在投资、重大技术专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各方面给予重大支持,将为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契机,同时为促进我国从农机大国向农机强国转变创造了积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