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方到北方,从车间到农田,跨越两年的研发,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谷子联合收获机批量生产下线。作为研发团队的一员,公司总工程师张奋飞百感交集。
资料图
2014年8月,张奋飞在河北张家口的一次农机现场会上,了解到农户收割谷子的苦恼。原来,近年来谷子的价格一直上升,农民纷纷抢着种植,但由于缺乏专门的收获机,导致人工收割成本较高,且耗时长。
农机作为与田地打交道最多的机械,销量的成败取决于农户的需求和满意度。当即,张奋飞便决定留在河北,通过改造农户手中的星光至尊双滚筒收割机,来满足农户收割谷子的需求。“每年9月是谷子收获季节,为了配合农忙,改造的工期也一再加紧。”张奋飞回忆,那时为了一个非标零部件,时常一个人打磨到天亮。
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第一代谷子联合收获机出炉,基本满足了农户需求,但脱离率、谷子整体性等仍不如人意。
星光的成功密码,不仅在于过硬的产品质量,更在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张奋飞回到公司后,企业立即组织了一支10人的攻关小组,研发谷子联合收获机。
由于已经有了河北第一代收获机的经验,张奋飞很快带着攻关技术人员理清了设计思路。谷子颗粒饱满,且不同于一般稻谷,谷穗较为修长,这就对收获机割台和脱粒清选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个设计方案出炉,几番论证后推翻,再做修改;做出模型后,到实地试验,掌握实时数据在加以调整。在攻关组成员朱云飞的印象中,为了实践出合适的脱粒方式,就花去了近半年的时间。最终,收获机有别于传统收割机击打脱粒的方法,通过纹杆脱粒让收割率提高了两成。
2015年8月,第二代谷子联合收获机面世。效果怎么样?能不能得到认可?对于这些,整个攻关团队心里都没底。
随即,张奋飞又带着新机器赶赴河北石家庄一显身手。朱云飞介绍,实地试验的时候遇上了大雨,工作组只得躲在收获机的尾罩下躲雨。
多番试验,收获机的脱离率仍旧不能满足农户需求,攻坚组又投入到了调试的战斗中。有了原先的经验,攻关组很快便找到了症结――加密凹板筛,提高谷子在滚筒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脱粒率。
但这一改动对所有部件的精度和稳定性有了新要求,每个产品的系数变动比原先缩减了3个百分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番试错后,谷子联合收获机大获成功。谈及未来,张奋飞说:“农机一半在于农户,一半在于企业研发,星光多年来一直把两者结合,努力做到让农民告别‘三弯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