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综合利用,这个老生常谈的难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三夏”即将来临,躺倒在麦田中的秸秆将何去何从,一把火烧掉,污染环境;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具还没有完全推广,覆盖太厚容易滋生病菌;秸秆综合利用,价值低,农户不愿承担多余的运输费用。如何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下,寻求一种最为优化、依靠企业自身盈利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一直是社会各界梦寐以求的。近日,本报记者走进河南中海博能生物质开发有限公司,我们发现秸秆不再是难以处理的废弃物,该公司采用政企合力、堵疏结合,将污染物变为清洁的天然气、生态有机肥、高纯度二氧化碳等“宝贝”,实现项目持续盈利,值得大面积推广。
技术层面完全成熟
“我们公司全面负责河南省地区的生物质天然气项目相关业务。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发酵原料,进行生物质厌氧发酵,产生三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一是沼气提纯制取生物天然气;二是沼渣进一步加工成有机肥;三是生成纯度非常高的二氧化碳。”河南中海博能生物质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永刚说。
河南中海博能生物质开发有限公司是至 腾风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新能源产业部下属的控股子公司,该公司长年立足河南长垣县,积极开发了通过将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稻壳、玉米芯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粉碎、搅拌、接种、发酵生产沼气,然后再净化、提纯、压缩成高纯压缩沼气的工艺,还包括将发酵产生的沼渣制成优质生物质有机肥在内的全系列全产业链工艺。
2013年,在河南长垣县苗寨镇九岗村,该公司投资兴建了一座可日生产6000立方米天然气的小型工厂。生产出来的天然气质量稳定可靠,纯度也非常高。稳定的气源为周边的很多农户提供了清洁优质的能源,同时还为长垣县的燃气公交车提供了气源,用户口碑很好。同时高纯度的二氧化碳经过试验,完全符合工农业用途,沼渣变为优质天然有机肥也试验成功。
公司负责技术的邹志刚副总说:“通过近三年的实验,我们解决了三个大家关心的难题。一是实现了高效、连续生产,解决秸秆漂浮、酸化和结壳问题;二是采用自主开发的注射活塞式高浓度大粒径秸秆专用上料设备和秸秆专用排渣设备,解决秸秆50毫米大粒径进料难题以及大粒径发酵后的排渣难题;三是建立了国内工业化、规模化的生物质提纯天然气全产业链示范工程。”
在这个工厂,记者走了一大圈也没有闻到一般生产沼气的地方出现的异味。王永刚说:“我们一次性将送料、发酵、储存、提纯、压缩、加气等工艺单元全部投入使用,并实现了有效联动,运行过程和产品中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
据了解,该公司将以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形成秸秆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标准,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率。
稳定的原料供应必不可少
目前已有的秸秆综合利用还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就是没有固定可靠的原料供应,中海博能很好地消灭了这个“顽疾”。
据王永刚介绍,该项目的原料供应有三条途径:农作物废弃秸秆、畜禽粪便以及食用菌废弃菌筒、稻草、病死猪等。其中,仅农作物废弃秸秆就可保障公司项目顺利进行。他说:“我们在长垣建设了3处秸秆收储网点,拥有16128平方米的秸秆收储大棚及2万立方米的秸秆堆放池,可以满足秸秆原料的存储。”
记者了解到,考虑到秸秆收集的季节性及储存,该公司堆场对存放秸秆采用养殖场秸秆饲料常用的“青贮处理”方法,即秸秆经粉碎压实后,大量空气被挤出,少量空气被秸秆酸化过程所吸收,保证秸秆质量。
在过去的三年中,河南中海博能生物质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在南阳、伊川、焦作等地区做过多次模拟和实验,不仅成功研发和掌握了生物质天然气项目的关键技术,而且还探索出了一整套和农民合作、互惠为基础的“收、运、储”模式。“从农场玉米田到临时收储点,以及临时收储点至项目所在地的运输由委托的农业服务公司自行组织,运输工具、费用由农业服务公司自行解决。这样农户就没有费用负担了。”邹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