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一直是国家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而与世界做生意,如何选择一条适合国内本土企业的“走出去”道路,早已摆在各大企业的面前,这也成为相关企业智库悉心研究的重大课题。
资料图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各行各业,从来都不乏敢于吃螃蟹的人。在传统农机行业一直以稳扎稳打见长的雷沃重工近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全球化发展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条清晰发展之路,为国内农机企业“走出去”创新发展打通了一条新路径。
总结发现,雷沃全球化战略开启了一个独到的“三步走模式”,首先在海外建立高端研发平台,依托研发平台在开展技术攻关突破的同时,实现国际化运营团队的培育和打造,最终依托优秀的团队实现海外并购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海外全价值链运营平台,成功实现海外属地化运营,打造全球化企业。
此种方式相较于过去一些企业走出去直接设立海外工厂,或者直接依托国内团队海外并购的方式更加稳健,综合成本更低,国内外文化的整合过程也更加自然有效,全球化之路水到渠成。
然而万里长城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同样,这道理也非常适合雷沃重工的全球化发展之路。
直面竞争,大胆“走出去”
众所周知,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较以前实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国家出台了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促进下,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2%。
但是本土农机企业的快速发展依然掩盖不了在高端农机装备领域的弱势和差距,在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一直处于下风。更加残酷的是,国内农机市场却成为全球农业装备巨头们竞相进入的重要战略市场,像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等纷纷入驻,布局中国,一步步威胁着本土民族品牌。尤其是在国内农机化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北、西北等地的大型农场,大马力拖拉机所配套的农机具,近乎被进口品牌所垄断。
如何造就出能够与洋品牌相抗衡的高端农机产品,并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国内农机行业企业的奋斗目标。雷沃重工也不例外,全球化刻不容缓。
为提升国内本土农机具技术含量,进而推动国内农业装备制造行业快速发展,雷沃重工不断蓄力,近年来做好内功的同时加快“全球化”步伐,勇敢“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借脑纳智”,整合国际高端人力和智力资源为我所用。
追溯过去,我们发现,从2010年开始,雷沃重工立足“内涵增长、结构调整、全球化”的经营方针,积极构筑和完善自己的全球创新研发体系,并于2011年正式成立了欧洲研发中心,成为国内同行首家在国外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的企业,全球化落下重要一子。
对于一家立志全球化发展的公司而言,不仅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打破国外跨国巨头对高端农业装备领域的垄断地位,还要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大胆“走出去”,在全球市场展示自身的实力。“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不是终极目的,而是基本策略,是竞争手段,是我们企业自身真正走出去的标志性一步,不拘泥于国内市场,但国际农机舞台上也应该有我们民族品牌的身影。”雷沃重工董事长、总经理王桂民告诉记者。
整合全球资源,为我所用
事实也是如此。雷沃重工在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后,先后在欧洲属地化整合了近300名具有国际化农业装备技术背景的研发团队,主要负责新技术平台拖拉机、大喂入量谷物收获机合大型农机具的研发。四年多的战略运营磨合使之与雷沃重工的文化基因已然融为一体。不仅在农机中高端技术领域达到了与世界同步,更重要的是影响和带动了国内研发理念、技术和管理升级,为雷沃核心业务技术升级做好了战略储备。
据悉,创新不止的雷沃重工每年都拿出销售收入的3%-5%作为研发经费,保证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自2010年开始,已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近30亿元。为保证全球研发体系的运营,在研究国外先进的产品研发流程的基础上,雷沃重工结合各研发业务运营特点建立了统一的开发流程、开发方法、工具和标准,形成了标准化的开发模式。
下一步,雷沃重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转型与整合力度,通过国内、国外同步生产的方式,力争利用1-2年时间,实现由国外技术到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化。同时,以公司与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合作共建的家庭农场、黑龙江农垦系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规模化经营组织、合作组织为载体,开展农机与农艺融合试验示范推广,加快国际先进农业装备技术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