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江津珞璜工业园区,重庆威马农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马)厂区前,6台装载大型集装箱的货车整装待发。
“这些大家伙里面装的,是我们公司生产的小型农机。它们在寸滩港下水后,将沿长江出海,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现场负责指挥装货的储运部员工秦先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告诉记者,公司每天至少有三四个集装箱运出,一年下来就有1000多个,“由于催货催得急,有时工人们还得加班加点赶货!”
激烈市场竞争下,这个藏在江津小山窝的农机厂,硬是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成就了一出“小农机挺进全球大市场”的“精彩戏码”。
天无绝人之路,创新战略让威马转型重生
“威马最初的主要产品并不是小型农机,而是小型通用动力和发电机组。”公司产品陈列室,摆放着轮式铲斗、滑轮式装载机、吹雪机等数十种新品。公司总经理严华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全国电力装机普遍不足,厂里生产的发电机畅销,利润很高。“公司投下去的钱,两三个月就回来了!”
不过,好日子在2005年后就结束了。由于电力供应得到保障,小型发电机市场急剧萎缩,威马产品的销量急剧下滑了70%至80%。
威马陷入了严重的危机,打拼新市场是求生的必由之路。
做什么?怎么做?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装备条件,他们把目光放在了开发小型农机产品上。
“这些年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南方地区的农民对小型农机需求很大,而且这个行业没有门槛,产品直接面对终端,谁都可以做。”严华说,但在当时他们也知道,一旦涉足这个产业,企业就将进入到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我们认为,只要在技术创新上领先对手,就一定能脱颖而出,而这方面威马有优势。”严华说。
决定“转场”农机产业后,他们决心“像抢50米短跑那样抓创新”,即便只有微弱的领先优势,也要在资金及研发团队方面,“第一时间”全力投入。
“每年的企业发展规划,产品的方向,首先想到的是创新,想到的是性能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全球有什么农机博览会,我们都会派技术人员去学习,并引进国外产品来消化吸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威马农机研发出了专门用于山地丘陵耕种的微耕机等小型农机,并实现了量产。
依靠自身努力初步站稳脚跟的威马突然发现,作为后来者,他们想要在这个激烈的市场中有更大作为几乎很难,他们想到了“走出去”――利用当年生产发电机时的出口渠道,威马很快将产品卖到了亚洲、欧洲、美洲等市场,创新战略使转型后的公司开始有了新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