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近年来却以“连年翻番”的惊人爆发力,一举在强手如云、竞争激烈的玉米机市场大战中脱颖而出,晋身该细分领域的王者。它是如何做到的?
“来,看我给你们表演一把!”说完这话,王世秀身体微微前倾,脚略向后,双手轻轻拉起分装工作台上的机架。只听“当”的一声,机架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滑到了对面。王拍了拍手,自豪地说:“你别小看这个东西,它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都是我们工人自己设计的!”
今年72岁的王世秀,声音洪亮,健步如飞。作为勇猛机械董事长的他,正带领我们参观其刚刚搬入不久的天津新工厂。看得出来,他今天心情不错。穿行在硕大的厂房里,他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着工人们的一个个“新发明”。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农,在炫耀自己的手艺。
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 2014年春耕的号角刚刚吹响,一个地方经销商递来的一纸“情报”,就让王世秀喜上眉梢。在对当地所有农机手的一项调查中,与其他主流品牌相比,勇猛玉米机的使用率高达76%,意向购买率也达到56%,把其它企业甚至是国际巨头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而这仅仅是勇猛机械2013年骄人战绩的延续。刚刚过去的一年,这家此前名不见经传的“草根”企业,竟以3005台玉米收割机的年销售量(销售额近8亿元),第一次超越所有的竞争对手,一跃成为四行玉米机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品牌!
在农机行业整体不太景气的形势下,竟然涌现出这样一匹黑马,不禁让人好奇:勇猛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草根”崛起
王世秀原本并没有创业的想法。
二十多年前,儿子创业失利,赔掉了四万元借款,家里一下子就到了要卖房卖地还债的地步。那年,时任北京市汽车桥厂副厂长的王世秀毅然辞去了公职,准备同儿子一起下海赚钱,成或不成,都得全力去拼一把。
出于对齿轮箱市场的熟悉,王世秀决定从212变速箱和分组箱入手,给吉普车供货。没有启动资金、没有固定资产、还欠着巨额外债,王世秀只能凭借多年来的个人信誉赊来60多万元的本钱。儿子会开车,负责买件;王世秀懂生产,负责组装产品,父子俩就在一间15平米的小屋里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生产。
然而,多年不从事一线工作,年近半百的王世秀已不适应生产一线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刚开工一个月双手就已肿得合不拢,加上日夜劳累,有一次王世秀竟晕倒在洗手间里。再加上下海创业的巨大压力,此后一段时间,王世秀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走路都是晃晃悠悠的”。一次他外出谈业务,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连忙他跟出租车司机说:“我要是不行了,兜里有救急药,麻烦给我含两片。”让那个司机倍感惶恐。不过,付出终有回报,仅仅四个月,父子俩就赚了40万元!勇猛终于蹒跚起步了。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不久,新疆收割机厂的供应部经理到北京汽车桥厂采购减速器总成,偶然听说原厂长王世秀在创业,立刻登门拜访。没想到勇猛能做得这么好!听完王世秀的创业传奇,这个经理也不由得诉说着自己的不易。“我马上还要去山东,我们生产的小麦收割机的变速箱急缺,南昌供应商那一个月只供200台,而我们一个月至少需要1000台!我都要给它下跪了,就做出不来!”
原来,1997年中国正掀起一股跨区收割小麦的浪潮。当年,新疆收割机厂作为全国最大的小麦收割机生产厂之一,已在全国建立了10个分厂,产品供不应求。曾经有人开着一台收割机,从河南叶县开始作业,沿途经安阳、保定、秦皇岛,一直到内蒙古,沿路收割小麦,一路下来竟然赚了8万元,完完全全收回了购置成本!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农机市场如此火爆,王世秀几乎毫不犹豫地说:“我给你做,你拿图纸来吧!”
制造收割机的变速箱,并不是王世秀一拍脑门的想法。相对于吉普车而言,收割机变速箱的标准要低得多,做起来并非难事,而照农机市场的发展势头,一旦成功,带给勇猛的将是不可估量的飞跃!
图纸一到手,王世秀便亲自跑外协厂采购零部件,一个月的功夫就造出了十台。一大早他就兴奋地把产品拉到客户公司。“这是谁的箱子?”那天下午,对方总工刚从外面回来,一眼就看到了门口的变速箱。足足等了一天的王世秀赶忙说是自己的。“这箱子很不错啊!一看就是内行!”总工抑制不住的赞赏,赶忙让司机装车、试跑。“没声!”听了司机的汇报,总工不信,叫来一个副厂长一起坐上车去听,怎么可能没声!那边不断的实验,王世秀在一旁心里乐开了花,兴奋地在后面跟着车跑,“我是按照汽车变速箱的标准生产的,怎么可能听见声呢!”
那天晚上,总工给王世秀摆下了“庆功宴”,陪同的还有其他企业的几个厂长,这个要50台,那个要100台,作为配套厂家,王世秀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主机厂的尊重。“我那天喝了很多酒,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竟然没有醉。”
不久之后,勇猛机械正式进入农机行业,成为了众多小麦收割机企业的独家供应商。
有人说勇猛赶上了一个好时机,1997年新疆收割机厂创造了年产量超过1万台的历史记录,作为配套厂家,勇猛机械不长时间就达到了年产变速箱一万台,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
“新秀”诞生
彼时,山东一家企业听说勇猛的变速箱做的好,问王世秀是否可以帮忙生产玉米机的配件。一听到又有新业务,王世秀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只要有图纸我就能做!”企业提供的是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割台箱、粉碎机和剥皮机等图纸,几乎囊括了玉米机上所有的功能部件。王世秀培养出来的七八十名员工,全部都是干变速箱出身,做事认真规矩,新的业务自然也不在话下。“你这边出部件,我出总成,你也可以生产玉米机啊。”合作一段时间后,对方提出了与勇猛合作生产整机的想法。
玉米收割机在当时还算是一个“罕见”的庞然大物。那时候中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大型收割机并不实用,再加上农民思想比较保守,总觉得用机器会‘丢棒’,更相信人工采摘,玉米收割机一直没能发展起来。但给约翰迪尔做过配套的王世秀知道,这个市场正在兴起,对双方来说,目前正是合作的好时机。于是,王世秀立刻投入了大量资金布局整机生产线,只等和对方签协议。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王世秀却等来了对方不愿合作的消息。开弓没有回头箭,反复考虑之后,王世秀决定自己干。
从部件组装到整机设计,一切都很顺利,但底盘却成了比较棘手的事情。当时背负式玉米收割机是市场的主流,这种以拖拉机为底盘的收割机,除了具备收割功能,农闲时还可以当做拖拉机使用,一直是外国巨头在中国市场的主打产品。然而,王世秀却不太看好。“背负式玉米收割机虽然功能多样,但速度慢、收割玉米的效率低,毕竟还是一个过渡产品。”于是,王世秀决定借用BJ130货车的底盘,进行更先进、更专业的自走式玉米收割机的研发。“我处在中国,我知道中国的特点是什么、农民需要什么,这是我的优势。”